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中國模式的核心是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0-05-14 08:06:51  


 
  西方的政治模式,往往是通過把政治問題外部化來加以解決,因此有反對黨和反對力量的存在;中國則不然。無論是傳統的皇權還是現代黨權,都是通過開放政治過程,把外部問題內部化來求得問題的解決。黨權是中國政治的核心,不理解黨權,就很難理解中國政治。

  歷史地看,這兩種模式,每一個模式都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劣勢。在西方,以多黨政治為核心的民主,是經過數百年之久才演變成為今天的樣子。在社會經濟發展平衡的國家,西方式民主能夠運作良好。儘管是多黨輪流執政,但從政策層面看,往往呈現一黨的特征。這主要是因為西方存在著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都要照顧到這個中產階級的利益。人們常說,西方的政黨整合了社會力量;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的中產階級整合了西方的政黨,是中產階級制約著政黨政治的極端化。如果從發展中社會看多黨政治的分化功能,這一點尤其明顯。在發展中社會,因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社會分化嚴重,中產階級弱小,甚至不存在,一旦實行多黨政治,政黨就變成為了分化社會的力量。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到處都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

  在傳統中國,政治過程也是相當開放的。儘管皇權屬於皇帝,但治權(或者相權)是向社會開放的,並且是高度制度化(官僚化)的。歷史表明,治權越開放,國家治理就越有效。相反,當治權不夠開放,皇權與治權的關係又處理不好的時候,就要發生政治危機。黨權也具有這個特征。有效的治理取決於黨權的有效開放,向社會各個階層、各種利益的開放。同時,治權的有效性,取決於制度化和專業化。

  和其他任何模式一樣,中國模式也在演進和演變過程中。在全球化時代,模式的變革動力更為強大。因為成為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中國模式和其他模式的互動更為頻繁,或者主動地向其它模式學習,或者被動地受其它模式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各種模式有趨同的趨勢。但是趨同不會變成同一。中國模式在受其它各種模式影響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特色,並且是通過變化而保持自身的本體。其它模式也是一樣。

新聞鏈接:

為什麼要提“中國模式”? 

[鄭永年] (2010-05-04) 
 
  最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海內外就“中國模式”發生了很大的爭論,但爭論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共識。總體上看,在這場已經持續多時的爭論中,人們的關注的對象並不在於客觀存在的“中國模式”,而是變成了要不要、該不該有“中國模式”的問題。毋庸置疑,爭論已經過於政治化,甚至道德化。很顯然,這種局面的持續,並不能對人們認識“中國模式”有很大的幫助。

  有沒有一個“中國模式”的存在?這個模式究竟是怎樣的?其模式的內在和外在含義是什麼?這個模式從何而來,往何處去?無論就中國本身的發展,還是中國發展對世界的影響而言,都有必要回答這些重要的問題。不過,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就必須去政治化。

  海內外,人們對“中國模式”都存在著高度政治化的認知錯覺和幻覺。在西方,圍繞著“中國模式”,人們可以看到三種不同但又互相關聯的觀點。第一種是人們所說的“捧殺派”,就是對“中國模式”大加讚揚,一些人甚至認為“中國模式”不久就要取代西方模式。在“捧殺派”內,人們“捧殺”中國的出發點不同。很多商界的人一直看好“中國模式”,因為他們本身的利益和中國相關。因為利益相關,他們也很希望“中國模式”能夠可持續發展。也有一些人的確希望中國能夠發展出一個和西方不同的模式來。這些人往往對西方模式已經失去了信心,也不認為西方模式一直可以持續下去。而中國這些年來的高速發展,給這些人一個希望。中國一些人說他們是“捧殺”,並不見得。很多人的確是這樣認為的,並沒有多大的惡意。當然,很容易發現他們往往光看到中國所取得的成就,看不到這些成就背後的代價和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