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面對外資糧油巨頭的“步步為營”

http://www.CRNTT.com   2010-06-11 08:37:30  


  中評社北京6月11日訊/外資糧油巨頭在中國糧食市場“步步為營”。豐益國際自2001年9月與河南合資興建糧油加工企業開始,已盤踞中原腹地近十年。近日,該公司投資的“益海嘉裡”糧油項目正式落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此舉意味著豐益國際在國內的糧食產業鏈漸趨完備。

  上海證券報發表經濟學博士馬紅漫文章稱,對於當下外資介入國內農產品行業的狀況,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方面,益豐國際等公司加速上馬獨資的面粉加工等項目,是其業務觸角的戰略性延伸。雖然目前這些從種植到終端銷售各環節的子公司利潤微薄,但如若其擴張步伐不受任何規制,外資巨頭不久後就可能全面壟斷糧食產業鏈。屆時,農業終端產品也極有可能重蹈食用油覆轍,統統被歸集到國際巨頭的品牌名下,其品質、價格等關鍵要素決策權及產業厚利均被外資收於囊中。但另一方面,國內農產品市場發展的歷史表明,單靠自身因素根本無法保障其發展壯大,農產品始終處於劣勢地位。假如沒有外資的介入,國內的“三農”問題將會更加嚴峻。

  無須諱言,前一種觀點是目前的主流看法,即警惕外資控制國內農產品市場。在商言商的跨國巨頭並非扶持中國農業的“慈善家”。隨著農業各部門對外資的倚重,包括大豆在內的農作物對外依存度同步提升,定價權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曾有媒體報道,國外種子公司生產1粒甜椒種子成本僅1分,但在中國市場卻要賣到1元。但由於相關市場已被國外公司壟斷,農民只能被迫接受高價“黃金種子”。除了這一極端案例,跨國巨頭“野心”的全面發力最早體現在食用油市場。此前,以ADM、邦基、嘉吉和路易達孚四大國際糧商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利用併購、參股、合資等形式,已控制了中國近60%的油脂企業。豐益國際就已在中國市場擁有了“金龍魚”、“口福”、“胡姬花”等多個知名品牌。中國食用油市場被外資企業牢牢把控在手里的結果是,一定程度上公眾只能被動接受食用油漲跌無序的價格,市場自主選擇空間因此而受限。

  文章表示,儘管外資控制市場的風險的確存在,但辯證思維更有益於解決具體問題。外資在進入中國糧油領域之初,曾博得一片喝彩之聲。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農田長期以個人耕種為主,不僅上游播種極易受自然因素影響;而且下游糧食價格又常受行政定價約束,價格偏低。糧油行業成本收益的不對等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的積極介入。就此而言,外資巨頭不計成本地進入這個領域,帶來了類似經濟學上的“帕累托改進”,彌補了現代化生產技術的空缺,提高了農業產出規模和就業數量,為中國農業注入了新鮮活力。而且,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快速提振當地經濟,也對外資設立糧油項目敞開了大門。事實上,跨國公司能在國內農業市場脫穎而出,恰是因為其本身跨越了國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風險收益不對等的問題,這本身就是市場競爭優勢的體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