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老兵8年攜57壇骨灰從台灣回山東故里

http://www.CRNTT.com   2010-10-15 13:28:08  


 
  一年夏天,他從台北趕去花蓮的軍人公墓辦理骨灰遷移手續。沒料想,台風來得突然,傾盆大雨從天而降,下山的橋被洪水攔腰衝斷,他抱著冰冷的骨灰壇躲在空無一人的墓地。雨下得大了,“渾身就像泡在水裡”。他發現附近為死去的“有錢軍人”修建的涼亭,便捧著骨灰壇在亭子裡蹲了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才被直升機救出。

  家人並不同意老人的行動,“沒有誰願意家裡擺著好幾壇外人的骨灰”。為此,他不得不將骨灰擺進地下室,而自己就睡在一旁,借此安慰子女,“有我陪著這些老哥,他們的鬼魂就算回來,也不會去找你們的”。

  把骨灰從台北帶回山東是個極其艱難的過程。這些被密封起來的骨灰壇,常常被誤認有“藏毒的嫌疑”,高秉涵必須通過繁瑣複雜的安檢程序。並且,因為害怕骨灰壇摔碎,他從來不敢托運。即便帶上飛機,他也只能小心地抱著,生怕空乘人員和周圍的乘客發現。

  他曾經因為要照顧同行的另外一位老人,在海關遺失了一壇骨灰,也曾經因為沒拿穩,把骨灰壇摔碎。但是最終,他還是把這些骨灰送回了那些逝者們生前無法回到的故鄉。

  只要還有一個人要回家,我就陪著他們

  在台灣,200多個從菏澤一路歷經戰火和逃難來到這裡的人組成了“菏澤旅台同鄉會”。高秉涵因為來台時年齡最小,在同鄉會裡也最年輕,被推選為會長。

  對他來說,會裡的每一個同鄉都是他的父兄、母姐。他堅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著想要回家的同鄉一道返鄉,“我答應過他們,只要還有一個人要回家,我就陪著他們一起回來。”

  說這話的時候,高秉涵似乎已經完全忘記,自己也是一位75歲的老人了。

  其實,菏澤只是他生活了13年的地方,如今他在那裡已沒有“五服以內的親人”。但因為這些同在異鄉的鄉親,菏澤不僅意味著故鄉,也意味著他身上背負的、關於回家的約定。

  高秉涵成了菏澤同鄉的中心人物。這些一輩子都未忘鄉音的菏澤人頻繁地聚會,只不過,他們的話題屈指可數:家鄉的樣子,逃難的經歷。他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自己的故事,以至於後來高秉涵的太太都不願意參加這樣的聚會,因為“每次都聽同樣的事情”。

  即便在家裡,高秉涵也總是在飯桌上興高采烈地講起小時候在鄉間犁地,和父親清晨跑到“黑豆棵”裡捉鵪鶉,講起老家的風俗“壓床”。當然,還有許多逃難路上的故事。

  以下就是那被上百次反覆講述的故事之一。

  廈門海岸上的一個秋夜,中秋節剛剛過去,“月光很亮”。高秉涵和海灘上成千上萬人一樣,焦急地等待著前來帶他們到海峽另一邊的船。天還沒亮,兩艘登陸艇悄悄地靠岸,逃難的人們“像流水一樣瘋跑”,想要抓住最後一根離岸的稻草。

  這個當時只有14歲的男孩,只能跟著人流向前擠,一開始是在地上跑,但很快就變成了“在被踩死的屍體上跑”。身後的士兵甚至用槍托打在他身上,想要踩著他登船。

  天已大亮,當他在最後一刻擠上船時,一顆炮彈落在船上,硝煙和血霧彌漫在一起。那些未能登船的士兵絕望地哭喊著,有的拿起槍向船上掃射。艙門關閉,將正在那裡的難民攔腰夾斷。船上幸存者所能做的,只是將屍體和殘肢不斷地扔進海中。

  當登陸艇離去時,海水變成了猩紅色。高秉涵站在船艙蓋子上,那裡到處是人,甚至連蹲下的空間也沒有,空氣中飄蕩著“火藥和血的味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