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熱盼中國向“全要素生產率”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1-03-10 08:45:55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訊/依據“十二五”規劃綱要,未來五年經濟目標將以發展方式轉型為主題,結構調整為主線。經濟參考報發表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文章表示,以經濟增長角度論,發展方式轉型就是增長方式轉型,從投資增長為主轉為消費增長為主;更完備些的增長方式轉型概念,是注重“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模式。“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比較理想的增長思路。“十二五”規劃的轉型戰略,為實現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創造了很大空間。

  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產出增長率與各要素投入增長導致的產出增長率之差。換句話說,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體現的是要素投入對產出增長貢獻以外的、不能被要素投入解釋的那部分產出的增長,也就是著名的“索洛(Slolow)殘差”。

  如果我們能加大“索洛殘差”的增長,就會增加非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對投資推動增長的依賴就會下降,並且完全可以在投資下降的同時,依然保持經濟增長。

  文章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包括幾個重要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制度變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要改變目前這種以“高投入”為主的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制度性進步應有巨大的“紅利”。

  首先,我們能針對導致過度投資的資源配置非市場化制度性原因推行改革。支持經濟增長的主要資源是資金、土地和勞動力。銀行是配置資金資源的主要金融機構。但在以利差為主的經營模式和保護這種模式的各種制度下,銀行不可能把資金優化配置到對經濟貢獻最大的經濟主體中去。因此,改變銀行盈利模式,通過多元收入結構來降低壞賬,培養利率定價和防範風險能力,是完善市場化配置資源機制,增加投資有效性的重要體制變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