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棄考與被棄考:高考生死結

http://www.CRNTT.com   2011-06-09 09:43:12  


 

  ■ 如何解開“高考生死結”

  前提:改革高考離不開現實環境

  學者秦輝曾經指出,無論如何“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比之憑門第、出身、關係、背景,憑財力,憑有權者或其他人主觀色彩濃厚的舉薦等等來取人,都要好得多。尤其在一個社會機制不健康、舉薦容易流為黑箱操作的環境下更是如此。因此,即使我們能找出某些國家用非考試的辦法分配教育資源而取得成功的事例,也需要考察這些國家與我們不同的社會背景。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背景來談教育,脫離政治、經濟、社會改革來孤立地談“教改”。如果一般地講考試作為分配教育資源的辦法屬於不得已的“最不壞”之舉,那麼在我國的特定條件下恐怕更是如此,如今我們恐怕倒是應當更嚴格地限制舉薦之類的“非考試辦法”才是。

  教育學者熊丙奇也認為,我國要深入推進高考改革,目前比較適合的方式是以統一高考為基礎,實施大學自主招生,這就是在高考成績公布之後,不再實行按分數和志願先後投檔錄取的集中錄取制度,而是學校自主確定分數要求,達到分數要求的學生自主提出申請,大學獨立自主招生。這是妥善處理政府管理、學校自主、社會公平這三者之間關係的較好選擇。

  在“統一高考”的前提下,以下的措施很重要:

  1.撤銷私人教育辦學障礙,擴大教育資源。撤銷限制私人辦學的人為障礙,鼓勵社會投入辦學,這樣高等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會緩解,高校的整體教育質量也會提高。

  2.放低高考門檻,但是大學“寬進嚴出”。在根本改革高教體制及社會上的用人體制基礎上效法國際流行的“寬進嚴出”之制也許是唯一出路。放低高考門檻,築高大學畢業門檻,變孤注一擲式的“競爭”為平緩的過程式競爭,這比簡單地排斥“應試”要好得多。

  3.加大對社會底層的教育資源傾斜。韓國高考相對公平,因為對貧困家庭政策有著相當的傾斜,這一政策的初衷就是能夠給底層人在社會上上升的渠道。這裡的大學,當然也指的是“好大學”。

  根本:教育問題的根源在教育之外——在於如何創造暢通的社會流動渠道

  不妨看看香港的經驗。1970年代的香港,中產階級大量形成,這也意味著,這個時代使各階層特別是底層依靠勤奮努力和聰明才智去改變命運成為可能,門第裙帶等不再是底層向上流動不可逾越的鴻溝。主要在於三點:一是經濟進入飛速發展期;二是社會因成立廉政公署日益走向公正、開放和廉潔;三是政府開始推行公屋、義務教育、新市鎮等系列民生政策,香港社會日益向現代化轉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