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外地人為什麼“難管”?

http://www.CRNTT.com   2011-07-11 10:28:25  


 
  然而,這些經濟地位和政治特權到底是怎麼來的?在改革開放之前,全國各地的城鎮村莊並無什麼不同。然而在開放後,由於這些地方身處沿海,得天獨厚地成為國內外投資的理想場所,沿海人所享有的土地等資源便可以作為要素投入,成為他們豐厚收入的基礎。

  以今日中國集中民怨最多的拆遷為例,在東部沿海開發需求強烈的一、二線城市,其實許多城鎮化村莊里的“農民”所得到的拆遷補償是非常優厚的。只因家里有塊地,一夜之間成百萬富翁的並不在少數。

  而居住在這些地上的外來租戶們,則不得不在拆遷後尋覓新的住處,他們得不到一分錢補償,然而他們受損害其實最重。他們在城里打工,付出的只是勞動,獲得得回報也只有低廉的勞動成本。

  一位在浙江義烏打工的外來人員在接受調查時曾如此說到:“一般我們很少與本地人聯繫,我們與他們實際上生活在兩個世界,他們談的是如何買車買房,我們則是關心企業能及時給我們發工資,哪裡可以買到便宜一點的東西。”這可謂是中國“新土客矛盾”的普遍真實寫照。

  >>>作為“理性人”的本地人不會輕易出讓自己的利益

  與西方自然的城市化進程不同,中國的城市化是在短期內飛速急進的。許多東部沿海城鎮的本地人都是因所在地納入開發計劃,而坐享其成地成為城市文明的享用者,廣泛缺乏一股朝氣蓬勃、競爭進取的市民性格。他們關心的往往僅是自身的利益,他們沒有足夠的良知、遠見和勇氣,容忍外來工享有與本地人一樣的“國民待遇”,平等分享資源。在一些人心目中,這片土地是“本地人”的,在各種制度安排中,本地人絕對優先,“確有餘力”的情況下才會向外來農民工分惠。

  這些城鎮化了的農村,村民之間依舊維持著“熟人社會”,互相之間講情面。村里各種“有油水”的崗位,外來工都撈不著。只有本地人沒人幹的,才招聘外來工。村治安聯防隊治安員對本地人和外地人區別對待。同樣擺攤經營,只趕外地人,不管本地人。對於這些精於判斷和計算,堪稱經濟學中“理性人”的本地人來說,以自己利益為優先是自然而然的。

  >>>於是出現了“外地人難管”

  在這種情況下,以本地人為主組成的以維護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管理團隊,包括城鎮的執法者、治安隊員,自然視同樣以爭取自身利益為目標的外地人為“難管”。相應的,外來務工人員也自然會激發對本地管理者的逆反心理。

  而在城鎮化村莊這種城市的邊緣地帶,由於缺乏主流聲音的關注,使得這種對抗心理變得更為危險。而且隨著時代發展,新一代農民工維權意識明顯提高,衝突就變成不可避免的了。

  ■ 灰色的維權組織“同鄉會”

  >>>“找同鄉會比找工會管用多了”

  外來務工人員作為弱勢群體,老鄉之間抱團是自然而然的。一位打工人員在表達了與本地人的隔膜之後,曾如此說到:“一起來打工的就不一樣了,尤其是來自同一個地方,大家能說到一塊,老家縣里怎麼樣了,玉米今年缺不缺水等。同鄉就是這樣,特別能談得來,特別能相互幫忙,我們關係好的,基本上都是同鄉。”

  據浙江義烏的一份調查顯示,農民工在外地打工,遇到困難時,有接近一半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向老鄉、親戚和工友求助,而首先想到政府和工會的,僅有百分之十幾。調查還顯示,59%的打工人員就是通過老鄉介紹進廠的,而工會組織介紹的只有2.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