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金陵十三釵:愛國主義,還是情色生意?

http://www.CRNTT.com   2011-12-26 14:52:42  


 
  第一宗,用過於戲劇化的情節虛化歷史。不是我們不可以拍由戰爭作背景的電影,而是我們不可以用太多的不可信的虛構來將歷史煽情化、戲劇化,從而虛化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史。《金陵十三釵》里面的虛構令人震驚的虛假、不可信,而違背了電影製作(哪怕是好萊塢化的製作)的最基本的一項原則:不管大情節是多麼地虛假,細節要真實可信。貝爾扮演的約翰,在原著小說中根本沒有,在電影中取代原先的英格曼神父變成了主角。前一分鐘他還是一個貪生怕死的醉鬼、色鬼,一心想付錢跟玉墨上床,在日本兵衝進教堂的時候准備偷了錢財躲進櫃子裡,突然沒有任何鋪墊地就大義凜然起來,保護女學生、拒絕跟他的朋友逃命、和玉墨含情脈脈地談戀愛、大哥哥似的撫慰書娟,說著非常不恰當、虛假、不符合那個年代的、文藝腔十足的台詞。另外還有不可思議的巧合:約翰正好就是個葬儀化妝師,使得他能夠幫妓女們化裝成女學生;玉墨以前也是教堂女學生,而且英文在班上是第一名,所以她可以用除了有點口音以外最完美的英文跟約翰流暢交流;教堂門口千不停萬不停正好停了一輛大卡車……

  影片開始的戰爭場面似乎是為了證實南京大屠殺的殘酷,也是張藝謀對大場面控制自如的看家戲的展示,但是中國軍人的過分英勇的犧牲、以一當百的豪壯並不符合南京大屠殺的史實,也不符合任何戰爭中的真實場景。所謂“八壯士”,排成一竪排,一一被擊中,以慢動作優雅地倒下,配上書娟強作解釋的畫外音;戴濤少校,一個人智勇雙全,不僅從容擊斃無數日本兵,最後還拉動手榴彈,和所有敵人同歸於盡。這都是過於浪漫、戲劇化的情節。情節的不可信予人口實,讓別人可以爭辯:如果這些虛假的情節都是跟南京大屠殺有關的話,那我也可以從我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從而宣告南京大屠殺只不過是一個虛構的情節而已。同樣指責這部電影可笑的虛假的情節,是由Todd McCarthy 所寫的一篇文章,在12月13日發表在好萊塢的重要的獨立批評刊物《好萊塢記者》上,題為“張藝謀和貝爾對南京大屠殺的再現崩潰於不可信的情節之下”。

  第二宗罪,用過於情色化的視覺來滿足西方人對中國的女性想象。在中美兩國基本同時上映,又有貝爾這樣的國際大牌影星,張藝謀和他的投資者當然希望在美國的票房分到一杯羹,也借此衝擊可以名利雙收的奧斯卡獎,所以美國觀衆對這部電影至關重要。為了滿足想象中美國觀衆的需求,電影的英文名為《戰爭之花》,明擺著是要靠中國的美女來吸引眼球。在這種自我“東方主義化”的思路下,一系列不可信的、侮辱女性、侮辱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鏡頭被堂而皇之地擺上來。逃難的時候,女人最基本的常識應該是掩蓋自己的美麗,穿破舊衣服、臉上塗上污泥,都是我們經常讀到的辦法。這部電影的“十三釵”,穿著最美麗的旗袍,化著妝,嬉笑著來到教堂,在教堂裡抓住一切機會搔首弄姿、半露酥胸,完全不合時宜、不符真實。最為荒唐的一幕,是在她們換上樸素的學生裝以後,決定“讓妹妹們看看秦淮河名妓的風光”,排成一橫排唱起跟嫖客調情的小曲,而鏡頭又很快幻化為她們穿旗袍調情唱歌的樣子。這是典型的為了視覺的光鮮對細節真實的犧牲,而且以女性的情色化為代價。喬治自告奮勇男扮女裝成第十三釵也是電影自我女性化、自我東方主義化的一個例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