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秦輝:《論語》是怎麼成為經典的?

http://www.CRNTT.com   2012-02-02 14:17:52  


 
《論語》原來本非經,俗儒安知夫子心

  李零沒有把孔子當做堂皇的“聖人”,卻也決不像“五四”時那樣,把孔子當作反面人物來否定。在他的書裡,孔子是個“懷抱理想”的好人。但是評孔子畢竟不同於評《論語》。孔子其人如何姑且不論,《論語》一書,即便在尊孔的儒家體系裡,究竟處於何種地位呢?要講《論語》,這是首先需涉及的問題。

  講到儒家經典,我們知道《論語》的地位是歷經變化的。孔子如果自己知道今天的人把《論語》放在《六經》之上,恐怕他也不大會高興。其實孔子以後很長(長達千年以上)一段時間,《論語》雖然被儒者看作一部重要的書,但在宋以前,儒家的人是沒有把它當做經典的。那時儒家崇奉的是《易》、《詩》、《書》、《禮》、《樂》和《春秋》“六經”,所謂《樂》是典禮音樂,當時沒有記譜法,所以只是口耳相傳並無經書。有書的就是“五經”。那時的儒家一直就講這“五經”或者“六經”。傳承舊學的是“我注六經”,發揮新說的是“六經注我”,官方設立“五經博士”,儒者傳習也按五經分科。司馬遷總結孔子的成就說:“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幹七十餘君無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這裡提到的很多事是出自《論語》的記載,顯然太史公很熟悉此書,卻不提此書,他講孔子的貢獻和影響,沒有一字提到《論語》。班固釋“儒”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這裡仍然只提到六經。直到唐代,顔師古編《新定五經》,孔穎達纂《五經正義》,這期間人們又把“禮”學擴大為《儀禮》、《禮記》、《周禮》等“三禮”,“春秋”學擴大為《公羊》、《穀梁》、《左傳》“三傳”,三禮三傳至唐並皆入為經,連同《易》、《詩》、《書》號稱“九經”,而《論語》仍然不在其中。 

  當然作為儒家,把《論語》從諸子著述中拔出給予特殊地位,也不難理解。《漢書.藝文志》在沿用劉歆《七略》分類法時,把《論語》與《孝經》、小學都附於六經之後列於“六藝略”(顔師古注:“六藝,六經也”),而不列於“諸子略”,就是這樣做的。但是這“六藝九家”中的後三家與“六經”還是有質的區別。當時這三家都被視為“傳”,亦即解經的著述而不是經本身,正如《詩經》有齊後氏傳、韓內外傳、《春秋》經有公羊、穀梁與左氏“三傳”一樣。換言之,《論語》當時的地位與左丘明、韓嬰等人的著作相當。而東漢的王充還說:“《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以其遺非經”,明指《論語》並非經書。王充指出,那時規定五經都用二尺四寸的長簡鈔寫,而像《論語》這樣的書則只能用八寸短簡。(《論衡.正說》)李零列舉考古出土的實物,表明這個說法是確實在遵行的(35-36頁)。

  可見在當初儒家那裡,《論語》的地位絕對無法與“五經”相比。直到北宋中期以後,劉敞首倡“七經”之說,《論語》才首次列入其中。南宋末年,朱熹把《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列為“四書”,並抬高至“五經”之前,當時又出現了“十三經”之說,也把《論語》列入。

  所以,《論語》被尊為經典,並非古儒傳統,而是宋明理學的特點。即使把儒家學派當作信奉的對象,《論語》本身在儒家學派中的地位也是值得討論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