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校車事故背後走不出的怪圈

http://www.CRNTT.com   2012-02-02 11:54:32  


 
  2007年新疆喀什塔縣逐步撤銷了鄉鎮的教學點,在縣城建了一所能容納3000多名學生的城鄉寄宿制小學,90%的孩子都要到縣城去讀書。最遠的,家離縣城有六七百公里,上學騎駱駝要走十幾天,近的也得走兩三天。每年開學,當地的孩子都要翻雪山、過冰河、攀懸崖、滑溜索,去縣城上學。這樣的故事也在撤點並校政策實施最為激烈的西部6省中屢次上演。

  交通風險背後是“就近上學”的消失:2001年起,中國農村平均每天減少64所小學或教學點

  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指出應 “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布局。” 《決定 》公布以後,各縣就開始逐年推行合併農村小學的措施。所謂撤點並校, “點”指 “教學點”,而“校”是指完全小學。2002年和2003年,國務院和財政部分別下達了《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和《中小學布局調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尤其在一些山區,從2003年開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學點及完小。 截至2010年底,我國共有小學25.74萬所、在校生9940萬人,比實施撤點並校前的2000年分別減少近30萬所和3000萬人,降幅分別為53.50%和23.61%。

  二、撤點並校, 帶來的還不只是校車問題

  大規模寄宿越來越低齡化,寄宿硬件和生活配套設施未必跟得上

  與“撤點並校”同步的是,遍地開花的寄宿學校,而寄宿學生也呈現出低齡化趨勢:在陝西子長縣,史家畔中心小學2009年招收的56名農村的寄宿生中,最大的12歲,最小的只有5歲。更加重要的是,低齡寄宿實際上構成了對家長教育權的剝奪,過於低齡的寄宿對於孩童身心帶來了何種影響和風險,研究者們也並不樂觀——2007年, 西北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和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的學者共同組成的“農村教育行動計劃”(REAP)項目組通過抽樣調查發現:因長期營養不良,樣本區許多孩子的體格發育滯後。其中非寄宿學生的身高,比世衛組織同齡人的平均身高低5厘米,而寄宿學生的身高,比世界衛生組織同齡人的平均身高低9厘米。

  撤點並校也並未減輕農村家庭教育成本,交通、寄宿等生活成本抵消政策性補貼

  從2001年起,“兩免一補”政策開始在農村教育中逐步實施,“兩免”是免書本費、免學雜費,“一補”就是向住校生發放生活補貼。然而,楊貴平調查時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兩免一補”後,很多農村家庭的教育費用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原因就是撤點並校”。楊貴平為“撤點並校”前後農村家庭的教育投入作了一次精確的統計。在河北省某縣,李村小學是中心校,輻射周邊多個村落,很多學生寄宿;而張村小學實行就近入學。調查顯示,住宿制學生年消費1580元,包括住宿費140元,吃飯1300元,交通費240元;而就近入學學生每天在家里住宿、吃飯,年支出只需要440元,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