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
22歲教授昭示“民科”才是中國未來? | |
http://www.CRNTT.com 2012-03-23 11:44:10 |
2.“民科”都號稱自己沒受應試教育的桎梏,因此創新思維很強;劉路正是用創新思維解決難題。 劉路雖然接受應試教育,但是在應試教育(包括奧數領域)表現並不突出,大部分時間喜歡自己鑽研問題。許多新聞報道裡都提到了劉路最後解決問題是某一天“突發奇想”,這自然是創新思維。 3.許多“民科”都熱愛解決世界級的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在最初報道中也被認為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哥德巴赫猜想、四色定理這些在中國被追捧的世界性的難題都是“民科”們的最愛。而西塔潘猜想最開始在媒體報道中也被稱之為世界性數學難題,儘管後來也有專家澄清數學上同難度的猜想很多。 一夜之間“從‘民科’到大師”的故事更是許多“民科”的追求目標 愛因斯坦被許多“民科”引為“民科界殿堂級始祖”。在一篇轉載較廣的文章中是這麼說的:1905年春,這位年輕的“專利所苦力”(愛因斯坦這樣稱呼自己),在寫給他的好友的信中,稱他自己有一些“不合邏輯的妄語”(即後來影響世界的那幾篇論文)要發送給好友。當時除了“幾年前被駁回的論文外,這位26歲的專利用所職員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他利用業餘時間和工作期間偷偷地研究物理學,激進地指出當代物理學家‘欠缺深度’並且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摘自:《欣夫:愛因斯坦是“民科”嗎?》) 從“‘民科’到大師”,顛覆主流學界的那些觀點,是許多“民科”共同的願景。而這樣的故事多少富有傳奇與浪漫的色彩。在媒體最初報道劉路如何破解難題時也都突出了這樣點,報道往往宣稱這個難題十幾年來在國際數學界無人能解,而劉路幾乎一夜之間就信手拈來了。儘管劉路還算不上大師,但是故事的傳奇性符合許多“民科”的期待。 ■ 但是兩者並無“神似”,還恰恰相反 劉路的故事恰恰證明“民科”模式的不靠譜 其一:劉路具備系統的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並以現代科學思維思考問題並創新;“民科”則缺乏真正的系統的科學知識。創新不等於妄想。 劉路的確應試成績並不突出,並且以自學為主。但是他的學習卻是系統的,基礎也非常牢靠。劉路初二便開始自學數論,上初三時,他已讀完對初中生來講等同於“天書”的《古今數學思想集》,高中開始嘗試閱讀全英文數學書籍。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