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昆山,台商二十年

http://www.CRNTT.com   2012-06-21 11:19:31  


 
游牧式撤離

  “很多台商在投資之外,也把家人帶過來,讓子女接受本地的教育,盡快、盡早地適應大陸的生活。從這個角度看,台商已經深耕在大陸,融入大陸的生活和工作。”李寬信說。

  今年年初,重新當選為台資企業協會會長的李董事長明確指出,“台商在昆山不是暫時落腳,而是要長遠扎根。”

  然而,對於部分企業來說,選擇離開昆山卻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這其中就包括此前經營著一家電子公司的朱世明。

  11年前,朱世明伴隨著台灣島內流行的加工風潮來到了江蘇昆山,卻不得不於2011年關掉了自己在昆山的公司,轉戰到重慶的鳳凰鎮。

  “地價、工人成本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可以說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利潤了。”朱世明說。

  按照朱世明的計算,從2008年全球經濟形勢變壞開始和2010年富士康事件後,他的企業在在人力成本上的支出擴大不少。“原來,一個普工的工資就在1800元左右,現在基本上漲到了2500-3000元。”

  更要命的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銅價從每噸三萬人民幣漲到八萬人民幣。ABS、PS、PP/PC等塑膠原料價格也是上漲明顯。可客戶那邊的價格卻紋絲不動”。

  朱世明指出,十年下來,昆山和東部其他地區,因為土地、價格、人才優勢的上漲,當年的利好已然成為今天制約台商在大陸發展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尤其是我們(台商)主要集聚的電子加工行業,已經被稱為‘毛三到四’的微利行業。”

  昆山的最低工資標準是1140元,而重慶則只有860元,僅人力成本就可以節約近25%。而且,“昆山的人力成本較高。人員流動性大,公司每月都有10%的人力流失。”這讓朱世明選擇了“西進”。

  事實上,因為上游的一些大企業的不斷內遷,或許才是他們不得不“游牧式”遷移的關鍵。

  原來,同他們當年隨著一些大企業來到昆山一樣,如今這些大企業的內遷也導致他們不得不跟隨而去。“對於我們這些企業來說,像鴻海、仁寶、廣達他們就是水草。他們到哪裡,我們就必須到哪裡,否則只能是倒閉。”朱世明說。

  記者了解到,隨著近年來富士康遷資重慶、鄭州繼而帶動上游配套加工企業的內遷,昆山的許多台商不得不作出調整。

  此外,在昆山一些企業也受制於昆山城市的二次規劃和稅賦優惠調整。

  “當初投資時,當地政府會劃撥一塊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在土地和稅賦上讓利很大。但隨著近年來城市的發展,工業園區也變鬧市區了。這時政府雖然不會勒令搬離,但是會採取‘以地易地’的方式重新劃一塊土地讓我們搬過去,”

  的確,對台商來說,“兩免三減半”等稅賦優惠一過期,將面臨著增值稅要付將近19%,事業所得稅則達25%的局面,加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年多來累計升幅,他們的日子確實難熬。

  與之相反的是,對於內地的很多地方來說,這些台灣的商人簡直是香餑餑。“就如同當年的昆山一樣,在土地和財政上給我們很大的空間。”

  在這些地方政府的游說之下,不少台商把廠房搬到了內地。

  與之吻合的是,台商在大陸的投資熱點這幾年開始出現向中西部傾斜的趨勢。譬如,2010年,四川省新增台資企業48家,投資總額12.99億美元,利用台資8.33億美元,投資總額1000萬美元的企業19家。其中,富士康集團入川,是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