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劉震雲:知識分子應該像探照燈

http://www.CRNTT.com   2012-08-09 15:46:24  


知名作家劉震雲
  中評社北京8月9日訊/借著《一地雞毛》、《手機》、《我叫劉躍進》等影視作品,作家劉震雲逐漸從幕後走到台前。年底,他擔任編劇的重磅影片《一九四二》將和觀眾見面。除去身上著名作家、編劇的標簽,劉震雲的日子過得和他作品的調子一樣樸實、鮮活、低姿態——每周要去幾次菜市場,熟悉各種蔬菜水果的價格變化,老趕快收攤兒才去,因為菜能便宜不少;有時專門趕下雨天兒去,茄子一塊錢一堆兒,買完挺高興跟撿了大便宜似的。

  劉震雲不喜歡因為自己著名作家的身份就弄得跟別人不一樣似的,他特別“憤慨”地跟記者投訴:西客站過街天橋的滾梯老是封起來的——就你們晚報能管這事兒,趕快幫著呼籲呼籲,不要讓那些趕火車或者下火車的人這麼狼狽不堪,花了納稅人的錢建的設施為什麼不能讓納稅人享用呢?已經年過五十的劉震雲說起這些還跟“憤青”似的,“投訴”完,他趕緊抿了口水——“一說這些就火兒大”。

  劉震雲口中老念叨著“底層人民”,他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蓮》中,依舊表達了一個底層婦女的呐喊,這不但是劉震雲第一次以女性為視角展開的小說,還是他首次借鑒了微博的作品。在故事最重頭也是升華的最後一章裡,有個承前啟後的人物老史,為了趕上一場牌局,發愁買不到回家的火車票,舉著“上訪”的牌子果真被遣送回家了。這個流傳於微博的段子在劉震雲筆下被賦予了極荒誕的色彩,也是整部小說的基調。昨天,記者專訪了作家劉震雲,請他在新作上市之初分享自己的創作和生活故事,他不忘用獨有的劉氏幽默“調侃”——給個大點的版面唄,怎麼也是個知名作家啊,別光登那些明星。

  關於新書

  中國人特容易把事情說亂

  記者:最近幾天都在為新書宣傳,說的有些疲倦了吧?

  劉震雲:作者應該都用書說話,而不是自己出來說,但我發現現在還沒有一個作者做得到,因為書不能放在倉庫裡。作者一般都得走這麼一段“苦難”的歷程,只是方式不一樣,國內我們是面對媒體,國外是面對讀者,我去過歐美推廣我的書,是舉行朗誦會的形式,可以在大學、圖書館甚至一個村子的倉庫裡,去讀你的書。

  記者:現在國內還沒有時興“讀書會”這種方式。

  劉震雲:其實這種方式會更好,我已經試著在推廣。這比讓作者在新聞發布會上講書之外的話更好,我最近在一個大學裡,演講完,就說我讀一段書吧,因為你用你的語調情感,讀自己的作品,和讀者的交流更直接。我看學生們的反應都很好,說比看一個明星的表演要好,我準備把這個風氣推廣到互聯網和電視上。

  記者:《我不是潘金蓮》名字很特別,實際上她是講了一個因為“假離婚”上訪的婦女,把一串貪官告倒的怪誕故事,提到上訪,我們總是想起“秋菊打官司”,但您的主人公李雪蓮和秋菊實際上差別還挺大的。

  劉震雲:和《秋菊打官司》表面很像,那個故事說的還是官司的理兒,《我不是潘金蓮》對整個社會、生活、制度有著思考,而且是摒棄的思考。她們打官司的幅度不同。李雪蓮用一輩子打官司,但她不是故事的主角。我寫的不是打官司的事,寫的是官司背後生活的邏輯。也可以把它叫做底線小說,探討我們生活的底線在哪裡,就好比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摔倒,把他扶起來,這是道德底線。我一直覺得中國缺少思想家,中國人特容易把事情說亂,一件事兒有八個道理,我要跟你說清楚,得八八六十四個理兒,變成好幾件事,讓卷進去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