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京特派員”的地位和中國的重量

http://www.CRNTT.com   2012-09-28 10:58:40  


“北京特派員”們的觀察不一定准確,判斷也不一定對,但提供的視角卻值得中國反思。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訊/“世界很多重要媒體在中國都有‘北京特派員’,中國官方應該重視這個群體,重視此一途徑的民間外交。中國花了很多錢在世界各大媒體宣傳中國形象,但以開放贏得一個‘北京特派員’的好感和尊重,要比投入上億的形象塑造費更重要。”《中國青年報》日前登載評論員曹林的文章“‘北京特派員’的地位和中國的重量”如是說,詳論如下:

  中韓媒體人論壇開始前每個參會者作簡短的自我介紹,令中國記者有些尷尬的是:韓國的記者多會漢語,去過中國不少城市,且對中國社會和文化有較深的了解,談起去過的中國城市如數家珍。而中國記者很少有會韓語的,多是第一次來韓國,除韓劇和泡菜外,對韓國社會比較陌生。很慚愧,我就是第一次到韓國且不會韓語。

  這樣的對比並非偶然巧合,也不僅表現在媒體圈和媒體人身上,而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一方面說明中國正在崛起,過去重視英語的韓國媒體人,現在越來越重視漢語;另一方面說明中國媒體人應該更加重視這個鄰居,與韓國同行相比,我們有不少欠缺,有不少需要補上的課。

  韓國記者代表團中,有好幾位都是曾經被所在媒體派駐中國的“北京特派員”,比如論壇的主持人、《朝鮮日報》的池海範先生、《京鄉日報》的洪仁杓、《東亞日報》的河宗大、《每日經濟新聞》的崔慶善等等,他們都曾經當過“北京特派員”,並在常駐中國中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通”。這些“北京特派員”談起中國問題,對房產稅的理解,對中國官場的認知,不遜於一個相關問題專家,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些“北京特派員”結束常駐任務回國後,都升了“官”,多成了這些媒體的“國際部部長”,主管本媒體的國際報道。“國際部部長”的權力可不小,有限的國際版面,報道哪些國家的新聞,選題、角度、比重等等,駐外記者發回的報道上不上版,很大程度上都由“部長”決定。

  “北京特派員”回國後都能掌管國際報道,這個細節,見證著中國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哪個國家的媒體也不敢看低中國。“北京特派員”身份的重要,與中國的崛起和國際地位的上升,是共生一體的。

  過去很長時間中,這個重要的位置,都是由有美國和歐洲駐站經歷的記者占據。“北京特派員”報道北京的事情和中國的新聞,需向這些部長匯報。有著歐美駐站背景的“國際部部長”們,自然更重視來自歐美的新聞,帶著天然的“歐美中心主義”視角,“北京特派員”所報的選題常被否決,結果,韓國媒體上的“國際新聞”自然多被歐美事物所占據。民眾的世界觀很大程度上是由媒體塑造的,受“歐美中心主義”媒體報道的影響,韓國民眾也自然會更加熟悉並在情感上親近歐美,而對中國這個近鄰很陌生。

  這樣的媒體報道取向,顯然受到了國際政治和國家地位的影響,新聞規律也驅使著媒體更加重視來自大國強國的信息。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