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
戳破《1942》里的偽歷史 | |
http://www.CRNTT.com 2012-12-12 14:08:11 |
劉震雲:“一九四三年,日本人開進了河南災區,這救了我的鄉親們的命。” 關於日軍對災民的救濟,劉震雲的紀實作品《溫故一九四二》里表達得更加極端:“……河南人沒有全部被餓死,很多人還流傳下來,繁衍生息,五十年後,儼然又是在人口上的中國第二大省。當時為什麼沒有死絕呢?是政府又採取什麼措施了嗎?不是。是蝗蟲又自動飛走了嗎?不是。那是什麼?是日本人來了。一九四三年,日本人開進了河南災區,這救了我的鄉親們的命。日本人在中國犯了滔天罪行,殺人如麻,血流成河,我們與他們不共戴天;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災區,卻是這些殺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我不少鄉親們的命。他們給我們發放了不少軍糧。我們吃了皇軍的軍糧,生命得以維持和壯大。當然,日本發軍糧的動機絕對是壞的,心不是好心,有戰略意圖,有政治陰謀,為了收買民心,為了占我們的土地,淪落我們河山,奸淫我們的妻女,但他們救了我們的命。” 但事實是,劉的家鄉延津早在1938年就淪陷了,他的“鄉親們”恰恰餓死在日軍統治下 《溫故一九四二》這篇紀實作品,以劉氏對自己家鄉河南省延津縣1942-1943年餓死人的情形的調查為主軸,輔以各種歷史檔案文獻構築而成。劉氏在作品中引某“四九年之前的縣書記”的回憶,稱其家鄉延津縣餓死人“總有個幾萬人吧”。但劉氏始終沒有告訴他的讀者,他的家鄉延津縣,早在1938年就淪陷了。他在延津縣的“鄉親們”被餓死,與國民政府並無關係,所謂“一九四三年,日本人開進了河南災區,這救了我的鄉親們的命”,純屬胡說八道。1943年,日本人也沒有“開進河南災區”,此一時期,國軍的防線並未有過大幅度的後移。日本不但沒有“開進來”救國統區災民們的命,連淪陷區災民們的命,也沒有救。 淪陷區的災情同樣嚴重,日軍沒有主動放糧的記載,偽省府也無力救災 回到岡村寧次。筆者在《岡村寧次回憶錄》里沒有查找到岡村曾前往河南巡視災情的記錄。電影里的這個橋段,當屬杜撰。但岡村在1942-1943年中原大饑荒期間,確曾有過個人捐款,具體捐款數目,筆者看到兩種,一種說是8萬元,另一種則稱是2.5萬元。至於日軍在河南“以軍糧賑濟中國災民”,筆者也未查閱到任何史料。但在同屬岡村寧次管轄的山西淪陷區,1943年也同樣災情嚴重,日軍並未主動放糧,偶有放糧的記載,也是在受到災民攻擊之後的應急舉措——譬如“正太路陽泉車站為日軍糧食集中地,1943年3月,各地災民數以萬計先後集中到陽泉車站。在(中共)城工人員的組織下,進行向日軍要糧鬥爭,搗毀日軍糧庫多處。陽泉災民300餘人,從3月20日起包圍了日軍司令部3天,迫使日軍將搶來的糧食拿出一部分分給災民。”(《山西通志》) 日軍未曾放糧,當時主持河南淪陷區政務的偽河南省政府,在救災工作上也乏善可陳。1943年3月上任的偽河南省省長田文炳,素有清廉、幹練的名聲,長期與中共保持秘密聯繫,據田氏的女兒田淑平回憶:“1943年,河南省鬧蝗災,人民紛紛逃難到湖北、安徽等省。這些鄰省不願接納災民,田便以省長身份同兩省協商。幾經周折始得應允災民入境。這雖不能根除災民的疾苦,但相對來講減少了一些災民的死亡。同年秋天,田還籌集糧食賑濟災民。”田氏在淪陷區救災方面最為人所稱道的,是他“令從開封到海州(連雲港)對開一列火車,專供災民攜故衣登車去徐州一帶換回玉米等物,以解糧荒,不使餓死。”田氏的救災舉措僅限於此,因為糧食全部掌握在日本軍隊手里,在秋收之前,除了把災民輸送出去,田氏別無他法。而在田氏上任之前,據謝偉思1942年11月的觀察,“在日軍占領區,沒有進行任何救濟工作”,謝氏的這個觀察應該是準確的,田文炳之前,偽河南省省長是陳靜齋,此人盤踞河南四年,惡名遠播,據曾任偽河南省宣傳處長的刑漢三回憶,此人“在職的時間大約比田多五倍,但坐在辦公室辦公的時間可能還沒田多”,清廉、幹練的田文炳尚且救災乏術,無心民瘼的陳靜齋當政時期,救災工作開展得如何,自然可想而知。淪陷區此一時期餓死多少民眾,因在日軍控制之下,並無數據,但可以參考丁玲1944年的《一二九師與晉冀魯豫邊區》一文,該文援引晉冀魯豫邊區的統計數據,稱“太岳區由豫北各地逃來難民前後不下二十萬,太行區也吸收了四五萬外來災民”,豫北全部屬於淪陷區,在日軍嚴密防範淪陷區難民外逃國統區和共占區(日軍此一時期壯丁緊缺)的前提下,二十萬災民越過封鎖線逃亡到中共根據地,已是一個相當大的數目。其他逃往更廣闊的東部淪陷區及國統區的災民,更不知有多少了。重慶《新華日報》1943年2月16日即曾有名為《豫北敵占區民眾水深火熱,災情嚴重多易子而食,敵多方榨取裹糧而去》的報道。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