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大華談張君勱思想:憲政主張被忽視

http://www.CRNTT.com   2013-07-08 14:44:29  


 
  我們研究張君勱的思想可能是動態研究,我認為,張君勱的思想受西方哲學的影響,20年受德國哲學家倭伊鏗的影響,30年代受黑格爾的影響,晚年受康德的影響,他的政治思想有一個演變,學術思想也在演變。我們在後記提出:研究張君勱的思想,一定要研究張君勱思想不同時期的演變,我提交的論文是《論張君勱政治思想和民主憲政及其演變》,分四部分:一是20年代提出“理性政治”,背後的根基是民主政治。為什麼20年代提出理性政治?我們知道20年代軍閥混戰,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講究的是武力政治。所以,理性政治的針對點,是北洋軍閥時期的武力政治。理性政治表現為幾方面:程序、制度,恰恰和武力政治是對應的,可以說這是第一個時期。

  到1920年代後,張君勱批判共產黨,也批判國民黨。我認為對國民黨的批判是從胡適開始,當時,北伐成功後 ,張君勱沒有事做,辦了《新路》雜誌,對國民黨上台批判發出第一聲的是《新路》雜誌,這個雜誌現在很少找到,我是在湖南大學找到的。張君勱1929年由於辦《新路》被國民黨政治綁架,為避難,第二次留學德國。1931年9月17日通過西伯利亞回到北京,到燕京大學當教授,教黑格爾哲學。

  "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思想史的影響非常大,比如當年參與"科玄論戰"的這些人,都是自由主義者。"九一八"後,胡適堅持自由主義立場,丁文江、錢端升等人擁護專制,這其中有一個民族問題。另外,就是胡適本身講的自由主義在"九一八"後與之前講的自由主義落腳點不一樣。"九一八"事變之前,胡適等發動了人權運動,要搞民主,他認為民主最大好處就是保障人權,保障國人自由。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他提出了民主,認為民主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激發全國的力量來抵抗外族的入侵。儘管都是講民主,實質上出發點有變化。1920年代講民主是要保障人權,保障國人自由,1930年代講民主,是因為民主能夠挽救中國危亡。實際上"科玄論戰"、"民主論戰"落腳點都是一樣。是民主能夠挽救民族,還是獨裁能夠挽救民族?在這個論戰中,張君勱先生參加了,他提出修正民主政治論,既不贊成胡適的觀點,也不贊成丁文江的觀點。他認為民主才能保障人民自由,但最大的問題是決策沒有效力,獨裁有效率,但不能保障人權。因此,1930年代張君勱提出修正民主主義,實際上是在民主框架內向獨裁政治有一定轉化。

  “七七事變”後成立了國民參政會,他是國民參政會的會員。當時,發生了兩次民主憲政運動,尤其是第一次民主憲政運動,是他和左舜生等人搞起來的,影響力很大。然後是張君勱和梁漱溟發起民盟。1942年張君勱被軟禁兩年,在政治上又發生變化,在第二次憲政運動時,認識到中國政治不是缺少效力、缺少政府權力,而是缺少對人的權利保障。所以到40年代的時候,他的政治發生了變化,提出保障人權,認識到中國不缺少效力和政府權力,而是缺少對人民權利的保障和制度的保障。這個時候他的思想,和30年代修正民主主義又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和他本身體驗有關係的,和他本身受到的軟禁和打壓有關。軟禁兩年後,大概1944年底放出來,因為美國副總統訪華,1945年參加了舊金山會議、聯合國會議。因為他是中國參加聯合國會議的代表,之後就在美國,一直到開舊政協會議才回到中國,參加憲法修改。民盟9個代表,他是9個代表之一,參加了協商,所以,張君勱在民盟的地位很高。那時候民盟很多人認為我們要實行平等,先要解決窮苦老百姓的生活問題,然後再搞民主。張君勱的認為恰恰相反,經濟民主重要,政治民主也重要。但是,先有了政治民主,才可能有經濟民主。有經濟民主不一定有政治民主。因此,他主張先建立政治民主。這是他和民盟其他人的重大差異,也是和後來民盟一批人分道揚鑣的重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