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美國的三條經濟軟肋

http://www.CRNTT.com   2013-08-30 08:31:44  


 
  軟肋之二是貨幣政策引發的爭議問題爭議超過它實際解決的矛盾問題。一是與美國主流貨幣理論堅持的長期貨幣中性、只有短期能夠調節需求的理念方程,違背貨幣政策基本立場應當保證本幣“良幣(sound money)”立場。由於受經濟基本面前景黯淡銀行惜貸情緒增強,超額儲備規模膨脹,貨幣流通速度大幅下降,流動性陷阱狀態下央行人為貨幣方式,通過信貸擴張提振投資和經濟的效果極為有限。這類政策在美國國內質疑意見,已經從早期一些市場人士和學界比較非主流派觀點發展成為包括不少政界和學界主流人士觀點(馬丁費斯坦,格林斯潘,魯賓等人),因而美聯儲目前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

  軟肋之三是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目標不一致。資產價格泡沫因素推高居民淨資產,從而使得居民儲蓄率下降,構成誘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結構性原因之一。數據顯示二者波動呈現高度顯著的反向關係(一是相關係數,二是偏離值關係)。因而危機後痛定思痛,美國決策層也意識到提升居民儲蓄率是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後危機時代數據顯示,由於美聯儲貨幣放水政策,實體經濟由於市場機制自身調整對過量貨幣暫時形成屏蔽,但是資產價格相當程度受到過量流動性影響反常飈升。隨著資產價格恢復甚至在量寬貨幣政策刺激下出現泡沫因素之後,家庭淨資產增長快速恢復導致儲蓄率下降。最新數據顯示,淨資產恢復到超過危機時水平,儲蓄率也下降到接近危機時水平。

  戰略性軟肋

  戰略性軟肋,是指開放環境下美國作為產業技術前沿國,由於其他國家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起飛,通過生產率追趕對美國客觀形成的競爭壓力和挑戰,或領先國、前沿國在面對後發優勢國家經濟追趕狀態下面臨的相對競爭力下降及其相聯繫的被動和不利狀態。主導國家發揮其主導地位,需要一起產業技術前沿地位和相應實力為基礎,但是“大有大的難處”:大國之間發展不平衡規律決定了,後起大國經濟可能較快增長和追趕,使領先國面臨被動和困難狀態。後起經濟規模越大,追趕速度越快,追趕時間越久,體制差異越大,對美國作為領先國挑戰和壓力也就越大,這類霸主國軟肋就越是糾結。

  戰後美國經濟至少已面臨由大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決定的三波後發經濟體追趕派生的戰略軟肋。第一波是西歐主要國家生產率恢復性追趕,使美國外部相對競爭力下降和國際收支狀態趨勢性惡化,最終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第二波是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與東亞四小等經濟體經濟追趕,再次使得美國經濟在相對優勢方面面臨守勢惡化被動壓力。第三波是目前正方興未艾的新世紀初年蔚為大觀的中國、印度等超級人口規模大國決定的體量巨無霸經濟體快速追趕。新世紀新一波追趕,對美國主導國地位帶來改變的影響力、持久力、衝擊力等不同維度,都是早先兩波追趕所無法比擬的。由此給美國以及原有最發達國家集團帶來的戰略軟肋,構成時下西方戰略家熱議的“時代焦慮”(the age of anxiety)、“後美國時代亂局”(the Post America Scramble)、“美國夢的凋零”(The Waning of the American Dream)”等概念的經濟背景。

  在我們側重關注的開放宏觀領域,美國戰略性軟肋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得到觀察。突出表現之一是投資不振致使復甦增長乏力。雖然當代宏觀經濟學教科書標準模型看重全要素生產率(TFP)而淡化資本形成的增長貢獻,在真實經濟世界中由於新技術往往具有“嵌入性”(embeded technology)因而與物資資本緊密聯繫,學習效應與人力資本積累與資本形成交叉作用,因而資本形成對新興經濟體以及成熟經濟長期經濟增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解釋作用。在美國面臨日本為首第二波生產率追趕浪潮時,裡根總統任命一個由各界精英組成的美國產業競爭力評估委員會,該委員會1985年報告把投資作為長期增長最重要因素,認為資本形成是粘合技術創新從而提升現實競爭力的關鍵途徑。美國宏觀經濟數據支持這一點。互聯網革命時期產業技術前沿突破伴隨投資高增長,推動經濟高增長與財政收支超常改善。進入新世紀後人為刺激高增長但是投資增長乏力,經濟泡沫化與宏觀失衡構成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背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