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多研究幾個古字 遠勝讀十部新書 | |
http://www.CRNTT.com 2014-02-10 14:28:30 |
澄衷學堂的名氣很大,培養了胡適、豐子愷、竺可楨等一批大師。我很多年前就聽說過《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但並沒真正看過。現在我已經拿到了這套書的再版,但嚴格地講還未完整讀完,只是查了一些感興趣的字。 我覺得編者非常了不起,編書的態度非常開放,把西方科技知識融入了傳統的中國蒙學教育中,並對中國文字源頭進行了一種系統梳理,還原給大眾。 這也是這套書的最有價值之處:用“新”眼光整理了“舊”文字。現在國內的人文教材都應向這套書看齊。 【宗旨】 啟蒙以開發性靈為第一要義 “當代再無大師”,這是一個很悲哀的現實。 這一是因為當代啟蒙教育的缺失,另一個原因是民國人是“富家子”,他們的文化底蘊是富有厚實的,他們背靠中國文化,天然富有,既站在傳統文化的肩膀上,又能接觸西方文明,因此“中西匯通”。當然,民國從教者的人格獨立性和學術獨立性,也都比當代人踏實得多。 而我們當代人在精神氣質、文化上是窮困的,我們是從零起步,是“窮人教育”。從“富人教育”到“窮人教育”,其中有歷史的進步,但教育變得“粗淺”、民粹、意識形態化,教育本身發生了變異。現在的文盲肯定比以前少了很多,但何為“有文化”,何為“讀過書”,這在東西方都是有講究的。我們常說“知書達理”,讀過書的人應該是講道理的。我們現在都不是文盲了,但很多人也都不懂禮節、不講道理、不知廉恥、更無法無天了。所以要兩方面看待問題,今天的教育帶來的問題比以前更多。 不拿遠的說,就拿當代教育和八十年代相比,我們也是遠遠不如的。這一是和政治因素有關,二是八十年代是民國的大師們最後一次站在歷史舞台上。比如現在的“五零後”們是在八十年代上的大學,他們的老師都是受過傳統民國教育的,這些人的眼光和學識都是數一數二的,比如馮友蘭、朱光潛等。而他們去世之後教育就斷層了。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