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梁漱溟之子:回憶父親在鄒平的日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2-25 14:11:45  


退休後,梁培寬一直在從事父親著述的整理、編撰工作。
 
B=《外灘畫報》 K=梁培寬 S=梁培恕

  B:當時你們和父親一起住在研究院嗎?

  K:不是,從我去,到我離開,研究院沒有蓋一間家屬宿舍。宿舍是有的,給單身的學生和老師,是舊的鹽店改建的。另外一個是廟改建的,研究生上課和住都在裡面。有家眷的就租老鄉的房子,到處都是,有些是磚墻草頂,有些是土墻草頂,好一點的是教會的房子改建的。主要經費不夠,雖然省政府覺得研究院在這裡做實驗,原來每個縣要上繳的份額,我們可以少交,所以比別的縣寬裕一些,但錢也不多。一直到我走,全城沒電沒水,燈就是油燈,最好的一條路是東關到西關的路,都是土路。

  S:我們租了一個院子,有一間是瓦房,其他是草房。我們 1950 年曾回去鄒平,去看那個房子,竟然窗戶還是原來的窗戶,我們兩個都同時看到那個窗戶,是藍色的漆,那顔色是很少的。現在全都沒了,都拆了蓋新樓了。

  B:你們從北京到鄉下,會覺得苦嗎?

  K:沒有,小孩反而覺得有新鮮感,無所謂的。我們經常去縣裡饅頭店買饅頭,很多同學就吃高粱米窩頭,黑乎乎的,我常常和他們換著吃。

  S:我離開鄒平的時候 9 歲,對研究院可以說沒什麼印象,但也知道那裡生活不一樣。同學都是農民的孩子,我中午是回家吃飯的,有些孩子家比較遠,是用一塊布包一個窩頭,有一塊鹹菜,就是午飯。我有一個要好的同學,我喜歡他的窩頭,他就留給我吃。那時候麥子熟了,學校放麥假,我的同學幫家裡收割,我就變成玩了,還是能感到和他們不一樣。

  B:研究院在縣裡設了金庫,具體是怎麼運作的?

  K:不是金庫,但相當於是。當時農村沒有銀行,因為業務有限。只有一些很小規模的私人錢莊。農民需要錢的時候,就向錢莊借,就是高利貸。那時候也沒有人管,錢莊自己還印鈔票,不是印一元一元的,是一角、五分的小票子,在縣城裡流通。管是沒有用的,用一個東西代替它,它就沒有了。所以就成立了金融流通處,一方面是解決農民的借貸問題,不放高利貸了,合理利息還是收;另外農民如果自己組織合作社,以合作社名義借款,利息就更低。縣裡的經費、行政開支也存在流通處,也可以拿它作為周轉資金用起來,相當於小銀行。

  設了流通處以後,就告訴他們錢莊不要開了,而且這裡利息低,沒有人去錢莊借錢,自然就關門,不是用行政命令讓他關門的。

  B:訓練部招收山東本省的學生,然後讓他們回鄉裡工作,他們之後工作做得如何?研究院的人會跟進嗎?

  K:會。他們回去之後,縣裡的教員有時候要巡視,到一個地方看看他們工作情況,有什麼困難。分配的時候就是老師送去的。

  B:你父親會經常送學生下鄉或者去鄉裡跟進工作嗎?

  K:後來不多了。為什麼呢?他常常要跑到外頭。兩件事,一個是很多人要聽他介紹經驗,另外他要邀請人來鄒平做工作。那時候在鄒平,所謂高級知識分子,沒有一百也有五六十個,算很多了。這要做工作呀,說服他們來。比如醫療,那時候山東有個齊魯醫學院,他就找醫務人員來鄒縣實習。經濟方面,以前南開大學有個很有名的經濟研究所,也把它們請來做調查。農業上,金陵大學農學院是有名的,也去邀請。諸如此類的,要自己去跑,花他不少時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