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韓媒解析朝鮮“全面核戰爭”計劃 | |
http://www.CRNTT.com 2014-03-28 11:41:49 |
為此,按照金正日的指示,朝軍將21個軍團裁減為15個,將63個師增編為90個,原屬第二梯隊的坦克軍、機械化軍、炮兵軍改編成師,分散部署到第一梯隊的前沿軍團中。這樣的改變,可能是為了避免在明確區分梯隊的情況下,因主官平級產生指揮不暢現象。 改編後,朝軍第一梯隊的兵力從50餘萬人增加到70餘萬人,火炮數量從3000餘門增加到8000餘門,坦克從800餘輛增加到2000餘輛。更重要的是,第一梯隊的軍團司令可直接指揮機動部隊遂行任務,步兵突破美韓聯軍防線後,配屬給軍團的機動部隊會進一步擴大戰果。從這種意義上講,朝鮮的軍隊編制改革,確實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化了戰力。 韓媒還指出,朝軍特種部隊也在金正日執政期間出現明顯變化——上世紀80年代僅有3萬餘人,到90年代增加到10萬餘人,21世紀初又進一步擴充至20餘萬人。大量特種兵讓朝軍前沿軍團“時刻保持著發起突襲的態勢”。此外,出於確保支援火力的考慮,朝軍還將數個團規模的導彈部隊擴充為軍團級,為前線單位換裝了新型遠程火箭炮。 韓方擬制“戰敗”劇本 《新東亞》雜誌從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處獲得的一份假想戰爭腳本,虛構了韓國在半島戰爭中落敗的過程,部分印證了朝軍的“全面核戰爭”計劃並非天方夜譚: D-1日(編注:戰爭爆發當天為D日),在西海“北方限界線”(NLL)附近地區,朝鮮潛艇突然展開軍演,朝軍遠程炮兵部隊、第820裝甲師和第9機械化師在前沿地區頻繁活動。韓國軍隊下達“Defcon-3號”防禦命令。 D日,朝軍遠程炮兵趁夜發起炮擊,並以彈道導彈攻擊韓軍主要指揮部和海空軍基地。人民軍第4軍團大舉南下,登陸部隊先遣隊乘坐半潛艇,夜襲駐扎在金浦的韓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遭到猛烈阻擊後,朝鮮將臨津江上游和金剛山水域的大壩開閘,以洪水將韓國軍隊分割。朝第5軍團的步兵和機械化部隊則集中攻擊臨津江北部的朔寧-三關地區。 D+18小時,韓國陸軍被全面牽制在一線防禦陣地之際,朝軍第5、1軍團的輕步兵師通過地道越過軍事分界線,沿大城山、白雲山和雲岳山迅速南下。 D+1日,朝軍又出動氣墊船、半潛艇、潛艇和輕型運輸機,累計投放數千名特種兵,韓方的仁川、平澤港和烏山空軍基地遭破壞。 D+2日,朝軍占領東豆川,直逼首爾城下。 D+3日,朝鮮宣稱“在蔚珍核電站和釜山前方有攜帶核彈的潛艇,如韓國不放棄抵抗,將立刻陷入火海”,要求進行停戰談判。此時,緊急準備增援的美軍開始向韓國集結,旋即遭到朝軍中程彈道導彈襲擊,駐日美軍基地受損。至此,半島局勢的主動權落入朝鮮之手。 名詞解釋:所謂“3階段攻擊作戰戰略”,是朝鮮人民軍從上世紀60年代形成的傳統作戰模式,即:在前沿地區集中部署4個前沿軍團(4、2、5、1軍團),作為向南方攻擊的第一梯隊,坦克軍團和機械化軍團為第二梯隊,另一部分機械化軍團和炮兵為第三梯隊。 特約撰稿 艾嘉 《青年參考》 2014年03月26日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