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管理模式”有利釋放市場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14-06-26 09:00:56  


  中評社北京6月26日訊/過去三十多年中,中國特色供給管理主要在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命題。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中國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正是“摸著石頭過河”與階段性推進的“頂層設計”相結合的過程。中國經驗可初步概括為:主動漸進改革,在增長中解決問題,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兼備,充分發揮“中央改革、地方創新、個人創業”的新三駕馬車作用。

  改革的三個“行動集團”

  中國證券報發表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姚餘棟、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特邀研究員金海年文章表示,在供給曲線大幅度向右方平移時,如果中央政府不願意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推動“制度變遷”,會導致制度供給不足。

  按照諾斯的理論,推動制度變遷的有兩個“集團”,即“第一行動集團”和“第二行動集團”,兩者都是決策主體。制度變遷的一般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步驟:第一,形成推動制度變遷的第一行動集團;第二,提出有關制度變遷的方案;第三,對方案進行評估;第四,形成推動制度變遷的第二行動集團;第五,兩個集團共同努力去實現制度變遷。

  這個模型的缺陷是忽視了制度變遷的不確定性。模型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是理想的,制度變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不進行制度變遷試驗,很難評價收益和成本。在成本收益不清楚的情況下,第二行動集團的加盟是有困難的。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自上而下設計的改革,實施“休克療法”改革後,才發現市場經濟的主體即企業還沒有培養出來。同時,這個模型假設只有第一行動集團發起改革,第二行動集團是跟進的。這否認了第二行動集團發起制度變遷的可能性,造成制度變遷的多樣性不足。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有三個“行動集團”,或稱“三駕馬車”,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門,其幾乎囊括了經濟供給的所有主體,常常是一種帕累托改進。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門都在經濟增長中受益,是利益共同體。中央政府銳意改革,追求全體人民的長遠福利最大化;各級地方政府主動創新,打造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經濟環境,謀求區域經濟繁榮和科學發展;億萬人民勇於創業,在創造個人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所以,“中國供給管理模式”創造更多的有效供給,有效供給能夠創造有效需求,從而提供投資機會,帶來經濟增長。

  “新三駕馬車”的歷史經驗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於供給管理三層次的“新三駕馬車模式”:中央改革,地方創新,個人創業。回顧這“三駕馬車”的歷史可以發現,“供給管理模式”提供了經濟制度的多樣性創新,有利於市場活力的釋放和企業創新,是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有效方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