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碧山:黃山腳下的中國城鄉互動縮影

http://www.CRNTT.com   2014-07-28 11:01:29  


 
返鄉者

  與中國的多數農村一樣,碧山幾乎見不到青年和中年人的身影,留守的老人成為了這個皖南村莊的守護者。

  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鄉土中國建設的一種悖論,農村精英出走,要讓這些人回鄉,意味著他們必須放棄城市工作,得在農村擁有工作,而在碧山乃至整個黟縣,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去年年底,黟縣政府曾專門發文鼓勵青年人回鄉建設,如今,這種現狀也在發生潛在改變。

  33歲的汪程龍是少數的返鄉者之一。這位中國政法大學的高材生過去在北京賣茶葉,今年年初,他回到碧山,成立了一個名為黟縣雲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入到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鄉村建設中。

  汪獲得了陶行知教育基金會的支持,在碧山成立陶行知鄉村教育示範基地。此外,他正在山裡的一塊地裡試種藥材,如果效益好的話,他希望村委建議推廣種植。“這個藥材的收益比種田好很多,如果大規模推廣,肯定會考慮包銷保證農民的收入。”

  汪程龍覺得應該忽視網絡中的爭論,“沒有碧山計劃,像你這樣的人會來嗎? 前些日子我跟歐寧老師說,碧山計劃吸引了很多外來人,是好事,要感謝你。”

  7月16日這天,31歲的方平趁休假回到了碧山,方畢業於安徽財經大學,目前在上海從事金融工作,看到網絡上有關碧山的討論後,他覺得內心很複雜。

  “周邊的農村都搞起來了,為什麼碧山不能做起來?這可能是農民的普遍想法,他們可能並不在乎知識分子的審美和趣味,可能有自己的想法,調和的方法要從細節著手。”方這麼說。歐寧希望能夠還原傳統鄉土社會的宗族鄰里關係,年輕人回鄉做事,好好保護自己的傳統工藝,但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在周邊由資本壟斷的旅遊經濟的刺激下,幾乎所有村民都希望碧山能借商業旅遊致富,而對於一些外出從事體力勞動的底層打工者,掙錢、回家建房,幾乎是共同的目標。碧山走商業化旅遊模式,似乎不可阻擋。

  為了讓農民找回以前的輝煌和對教育的認同感,2012年,歐寧和左靖出資建造了一個汪達之銅像。出生於碧山村的汪達之是教育家陶行知的學生,曾受陶行知委托,擔任曉莊師範在蘇北的特約中心學校新安小學的校長。

  這座銅像放在碧山村祠堂附近的村口處,銅像竪立後,來來往往的村民互相紛紛議論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歐寧和左靖不厭其煩地介紹,這是汪達之,是搞鄉村建設的很厲害的一個人物,“就是從我們村走出去的”。

  在竪汪達之銅像時,當地政府提供了大量支持。“我們負責製造銅像,但銅像的底座是當地政府出的錢,包括選址等。”歐寧說。

  對於竪汪達之銅像這件事,胡建新非常認可,這位原石亭小學校長今年60歲,做老師已經37年,碧山45歲以下的人幾乎都是他的學生。胡稱,十年前,石亭小學的規模有600人左右,如今這個小學的規模只剩下不到40人。除了一部分村西的孩子會選擇去縣裡上學,更多的碧山孩子,被打工的父母帶到了異地求學。

  7月18日上午,胡建新正在給碧山村的農家書屋給小學生上《弟子規》,“想給孩子們增加一些對於人倫、禮和秩序的意識。”

   “歐老師做了很多事,他的層次很高,當然有些東西我也看不懂,現在他們自己也在反思。其實這個問題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的,(鄉村建設)應該怎麼樣?就是關心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關心老百姓的生死病痛。”胡建新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