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外資退潮未必導致中國製造業衰落

http://www.CRNTT.com   2014-10-26 10:40:15  


 
  除了勞動力因素以外,中國政府在逐步降低外資負面清單依賴以提高外資自由化的同時,對於外資企業長期的優惠政策卻正面臨著逐步取消的處境。近年來,中國東部的蘇州、無錫等長三角富庶地區都提高了投資門檻,對新進的外資企業,不僅沒有專門的優惠政策,甚至還對其產業類型、節能減排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此外在稅收上,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也正在失效。2008年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其條例施行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原來執行的再投資退稅、特許權使用費免稅和定期減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面臨取消。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招商引資一直是地方政府的最為重要的工作與政績,地方政府往往不惜以土地、稅收等大量優惠以吸引外資企業在本地落戶。這些對於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雖然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但由於其所具有的超國民待遇特征,作為本土企業的民營企業卻遭受歧視待遇,這在國際上都是非常奇怪的現象。民營企業在起跑上就與外資企業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明顯處於競爭的弱勢地位。對於所有企業共同享受國民待遇,尤其是外資企業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即使其在短期內可能降低外資進入,但這卻有助於我國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市常只有將外資企業與民營企業置於同一起跑線上之後,民營企業才可能逐步發展壯大起來。期待以外資企業的進入實現中國經濟轉型與創新經濟的建設是不現實的,不能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中國製造業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就不可能實現。

  現實中,我們能夠看到,即使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中國本土企業仍然對外資企業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許多本土企業在行業內已經成為國際領先者,他們不僅成功崛起並占據了中國市場,甚至在國際市場上逐步搶占了原先跨國公司的市場份額。美國建築設備供應商卡特彼勒在2005-2010年的中國市場份額從11%下滑至7%。搶走其市場份額的並非是它的死對頭日本小鬆公司,而是中國本土企業。達能乳業在上海市場,被光明、蒙牛和伊利等本土競爭對手用殘酷的價格戰斬於馬下。中國正孕育著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這些本土企業對於外資企業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這些本土企業的崛起對於外資退潮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外資退潮不僅不是中國製造的末路,反而是中國製造開始崛起的先機。

  最後,外資退潮未必預示著中國市場的衰敗,而很可能意味著中國市場的扭曲正逐步降低,中國正逐步擺脫對於國外金融市場與外生制度的需求。根據黃亞生教授在其專著《改革時期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對中國的研究,中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高度依賴不僅不能體現中國市場的高效,反而是中國國內制度扭曲的表現。中國大量的投資無法通過國內的體制得到有效的消化,只能依賴於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國外的有效市場進行投資再配置,從而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他們的研究認為中國高速增長的外商直接投資,不僅不是引以為豪的經濟奇跡,反而是一種病症。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出現下滑,這也表明中國國內市場的改革正逐步改善國內要素市場的扭曲,使得經濟資源能夠在生產中得到有效配置。

  文章認為,從總體上看,中國自2012年開始的外資退潮在短期內並不會發生本質改變,但這種退潮並不意味著大規模外資的撤離,更不意味著中國製造就此垮塌。我們應當繼續完善外資企業的負面清單管理,進一步降低對外資的行政幹預。但與此同時,我們卻應當保證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具有共同的國民待遇,不應當為了吸引外資落戶,而採取過於傾斜的引資政策。外資退潮並不是中國製造由盛而衰的契機,如果我們能夠繼續推動國內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培育國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外資退潮將會推動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著製造強國轉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