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看歷史:美國是怎樣捲入朝鮮戰爭的 | |
http://www.CRNTT.com 2014-12-13 10:41:06 |
至此,杜魯門政府終於非常輕易地邁出了使美國全面捲入戰爭的最後一步。隨著7月5日第24師第1團史密斯特遣隊在烏山投入作戰,美國正式參加了朝鮮戰爭。一般說來,地面部隊投入戰鬥就意味進入戰爭狀態,而杜魯門未經事先宣戰——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罕見的事例,也未經國會同意——這在以往的情況下會遭受國會的強烈抵制,便決定了美國所面對的戰爭與和平的選擇。然而,美國國會和輿論卻心安理得地接受了這一既成事實。美國也就這樣一步步地陷入了朝鮮戰爭的泥淖。 朝鮮半島本來是處於美國在遠東的環形防禦線之外的,美國軍方幾次制定的關於朝鮮一旦發生戰事的應急方案也是迅速撤離朝鮮半島,退守日本。就是說,從朝鮮脫身是美國的既定國策。但為什麼在戰爭爆發僅僅幾天,美國政府就完全改變了它長期精心制定的政策,不顧一切地全面捲入了朝鮮戰爭呢? 美國做出介入朝鮮戰爭的決策的確是比較複雜的問題,有幾個前提必須搞清楚。 (1)朝鮮戰事發生時,美國並沒有弄清北朝鮮發起進攻的意圖究竟是什麼,除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次進攻得到了蘇聯的認可和支持這一點外,政府各機構研究部門和情報部門看法各異。這次進攻的目標到底只是想占領南朝鮮,還是想以南朝鮮為跳板進攻日本?到底是局限在遠東範圍,比如台灣、越南、菲律賓,還是聲東擊西,利用美國在遠東集中兵力的時機使蘇聯得以向西歐進攻?到底是北朝鮮的單獨行動,還是蘇聯甚至加上中國蓄謀已久的總戰略的前哨戰?其中有些問題,甚至到仁川登陸時都沒取得完全一致的認識。這種對戰爭意圖的迷惘,必然造成決策的盲目。 (2)美國政界和軍界普遍對戰爭的爆發感到突然。儘管如前所述,許多情報機構都有關於發生軍事衝突的跡象的報告送達各主管部門,但鑒於冷戰狀態下緊張局勢的普遍存在,加之朝鮮南北軍事衝突延續已有一年多,所以無論政界和軍界都沒有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甚至戰火已經燃起,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麥克阿瑟仍然掉以輕心,認為這不是一次決定性的戰鬥。 對於戰爭缺乏心理準備,或者說只做了一旦發生戰爭便撤退到日本的準備,就使得美國在突如奇來的環境中表現出驚慌失措,那麼也就很難避免決策的失誤。 (3)即使考慮到戰爭爆發的可能性,美國軍方的立足點也建立在南朝鮮軍隊完全可以抵擋住任何進攻這一分析的基礎上。戰爭前夕,美國政府內部關於朝鮮問題的爭論僅僅集中在是否再給南朝鮮援助,究竟給多少援助這樣一個問題上,從來沒想過美國要親自出兵參戰。軍方普遍認為只要再給點軍火,南朝鮮軍隊便可以穩住戰線。進攻開始一天以後,麥克阿瑟還對杜勒斯及其助手打包票說南朝鮮軍隊完全可以應付。 就是說,美國在軍事上也並沒有準備。因此,輕率做出的第一個決定便輕而易舉地引導出第二個決定。從整個戰爭過程看,美國的政治決策多少都有些被軍事形勢牽著鼻子走。 (4)從軍事理論上講,由於掌握了原子彈,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以及戰後大量裁軍的現狀,美國的軍事戰略理論片面地集中在建立的空中核打擊力量的基礎上,過分依賴於海、空軍力量。戰後美國的軍事戰略只是準備去對付一場蘇聯對美國或西歐突然發動的全面進攻,而這種進攻將遇到戰略空軍力量的強有力反擊。正如李奇微所說:“在朝鮮戰爭之前,我們的全部軍事計劃都是設想打一場席捲世界的戰爭,並且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對一個遙遠而又無法設防的半島進行防禦乃是愚蠢之舉。”“有限戰爭對於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比較生疏的概念。” 其結果是蘇聯按兵不動,美國卻由於判斷失誤而為太平洋彼岸的彈丸之地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捲入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 正是在這種認識盲目、判斷失誤以及心理和軍事都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倉促做出了進入戰爭狀態的重大決定。這不能不說是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在這種偶然性的背後,在各種偶然性的交叉中,仍然存在著某種必然性,存在著美國捲入戰爭的歷史基礎。 首先,戰後的世界分裂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和敵視的意識形態。美國既然自認為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領袖,也就擔負起了保衛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責任和義務。而蘇聯則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在美國眼裡,蘇聯正在利用其戰後建立起來的軍事優勢——這種優勢由於掌握了原子武器而更具威脅性,實現其一貫宣傳的目標:解放全人類。況且,雅爾塔體系已經大體上劃分了美蘇兩國或兩大陣營的勢力範圍,而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又確定了美蘇冷戰遊戲的規則。所以,美國認為向南朝鮮的進攻就是社會主義陣營向資本主義陣營的公然挑戰。在1950年初美國的一次蓋洛普民意調查中,75%的人認為蘇聯人正在謀取“統治全世界的權力”,正是這種心態的表現。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