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劍:美國或將製造更大戰爭爛尾

http://www.CRNTT.com   2014-12-10 00:31:12  


 
  但冷戰結束後,隨著強勁對手蘇聯解體,美國高居“一超獨大”戰略態勢,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無與倫比,具備對任何其他國家的巨大優勢,因而很快“好了傷疤忘了疼”,忘記了歷史教訓,動武的膽子又變大了。到小布什政府時期,發展到置國際體系與他國利益於不顧,大肆推行單邊主義的程度,戰略上失去耐心,動輒武力相向,以求徹底制服對手。冷戰後,美國相繼發動海灣戰爭(1991年1月至2月)、利比里亞武力撤僑“利刃行動”(1990年8月至1991年1月)、軍事干涉索馬里(1992年12月至1994年3月)、軍事干涉海地“堅持民主行動”(1994年8月至1996年4月)、控制伊拉克“沙漠之狐”行動(1998年12月)、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至6月)、阿富汗戰爭(2001年10月至今)、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至2011年12月),參與了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2011年3月)。還對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敘利亞等國進行武力威脅,其中,對中國不但有在台海方向的航母示威、軍事協防台灣宣示,還發展到武力扣押中國商船、“誤炸”中國駐外使館、撞毀中國軍機這樣的嚴重地步,其唯我獨尊、不可一世的軍事帝國主義嘴臉暴露無遺。鄧小平在多個場合指出:“霸權主義是世界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的根源。”(1979年3月1日《人民日報》)美國這些年的戰爭行徑,給了這論斷以無可辯駁的注腳。

  發動戰爭是一回事,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又是另一回事了。歷史表明,戰爭實際運行軌跡往往走向霸權主義者願望的反面。冷戰後,美國發動戰爭的頻率提高,海灣戰爭後幾乎沒有停止打仗、武力恫嚇,但戰爭爛尾率也隨之走高。美國的戰爭爛尾工程具體表現為軍事上的勝利、政治上的失敗;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海灣戰爭出兵佔理、進退有度,但也播下西亞北非地區動亂的種子,至今沒有平息,甚至愈演愈烈;科索沃戰爭看似完美收場,但15年後在克里米亞,美國人品嘗到了苦果;給普京採取行動提供了口實,普京質問美國和西方:“克里米亞政府還有科索沃這一先例,這一先例是我們西方的夥伴自己造的,親手製造的”,“為甚麼阿爾巴尼亞人(我們很尊敬他們)在科索沃能這麼做,為甚麼我們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就不能做?為甚麼?”在今天的阿富汗,民眾沒有感到比蘇聯撤軍後的阿富汗好在哪裡;伊拉克更慘不忍睹,是登峰造極的爛尾工程,具備戰爭爛尾工程的一切特點。

  美國為甚麼戰爭爛尾工程頻出?這個疑問可以在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這本“小冊子”中找到答案。《孫子兵法》的主要內容是教人如何打仗,但孫子對待戰爭的態度卻是慎戰而非好戰。孫子主張不輕啟戰端,同時不忘記備戰,所謂“兵凶戰危”,“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優勢的一方不到非和平手段用盡不輕言打仗,“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防禦的一方時刻要做到有備無患,“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其中也藴含著強烈的遏制戰爭色彩。客觀上,美國的戰爭爛尾工程是其綜合國力相對下降的表現,是“力不從心”使然。但既然力不從心,就應量力而行,不能肆意妄為,美國應該恰當估計自己的能力,確定合理的目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出手,但美國沒有做到。這說明,當代美國領導人、決策者、思想庫的戰略思維模式出問題了。美國人固然重視孫子兵法,但美國人並沒有讀懂孫子兵法,或者更明確地說,美國的歷史文化、哲學理念、戰略傳統、思維方式與孫子兵法有對立性,孫子兵法在西方、在美國,時常“水土不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