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全球流動性新變化下的人民幣國際化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5-06-28 06:55:57  


未來應繼續立足於實體經濟的需求,把握全球流動性短缺背景下的人民幣國際化機遇。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電/2014年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超長期寬鬆貨幣環境下,金融市場流動性增加與全球經濟緩慢復甦並存,世界經濟面臨又一次重大轉型。2015年,作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改革力度空前加碼,密集推出的金融、財稅、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亞投行、“一帶一路”等經濟增長新戰略,能否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和轉型發展提供動力,並助力亞太乃至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穩定?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餘棟文章表示,全球流動性的穩定和有序供應與世界經濟金融可持續性密切相關,也為我們審視觀察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

  從近幾十年國際貨幣規則的發展歷史看,無論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是當前的牙買加體系,全球流動性的供應和周期性波動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當前以美元等少數主權貨幣為國際貨幣的體系中,雖然放棄了國際貨幣對黃金的固定比率可兌換性,但“特裡芬難題”卻並未完全消失,國際貨幣的國內職能與國際職能仍然存在衝突:短期來看,國際貨幣發行國和其他經濟體間存在經濟周期不一致,但國際貨幣發行國主要根據本國經濟決定流動性供給量,因此全球流動性供給可能存在周期性的短缺和泛濫;長期來看,國際貨幣發行國貨幣擴張面臨杠杆率限制,隨著傳統國際貨幣發行國經濟、貿易和投資在全球占比下降,全球流動性供給存在結構性短缺。

  文章分析,要實現全球流動性的“供應有序”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測量全球流動性,二是全球流動性的供應規則。衡量全球流動性的一種方法是,以構成SDR籃子的四種貨幣(美元、歐元 、英鎊和日元 )的總供給量來度量全球流動性狀況,即把美國 、歐元區 、日本、英國的貨幣供應量,按IMF公布的匯率換算為SDR,分別加總後得到以SDR計量的全球貨幣供應量。規則方面,目前普遍關注麥克洛姆法則,即貨幣增速由長期名義GDP增長目標、貨幣流動速度的長期變化趨勢,以及對經濟周期變化的反應共同決定。測算表明,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流動性需求上升,2009年和2010年,符合麥克洛姆法則的全球基礎貨幣增速分別為15.7%和13.5%,但實際上這兩年全球基礎貨幣供給增速放緩,分別為9.9%和2.1%,導致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外幣流動性短缺,爆發“美元荒”。2011~2013年,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又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非儲備貨幣發行國普遍面臨資本流入的壓力,金融穩定受到威脅。2015年全球基礎貨幣增速可能達到19%,仍高於全球經濟增長的需要。但未來兩年後,如果發達經濟體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則可能引發斷崖式全球流動性短缺。全球基礎貨幣供給會少於全球經濟增長需求,全球將在半個世紀後再次面臨流動性短缺。

  全球流動性的有序供應對世界經濟持續均衡發展至關重要。短期內,既應避免全球流動性泛濫,也要在量化寬鬆政策過程中防止全球流動性斷崖式短缺。一是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應實施自律的宏觀經濟政策,同時要建立外在的約束和監督機制。二是應加強全球、區域和雙邊層面的金融貨幣合作,提高危機防範和救助能力。三是應加強對全球流動性的監測,完善衡量全球流動性的指標體系。從長期看,應創建一個能有效協調各方利益、實現共贏的新體系,實現全球流動性的有序供應和管理。SDR具有非主權或超主權性,有利於增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具備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可以考慮通過一定機制,針對主要儲備貨幣(SDR籃子貨幣)按照一定規則提出有約束力的全球流動性目標,建立主要儲備貨幣供應總量調控機制,並據此對全球流動性總量進行監測和管理;同時,在目前以各籃子貨幣三個月國債利率加權平均計算SDR利率的基礎上,IMF還應公布SDR的隔夜利率。

  文章指出,全球流動性的新變化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好機遇。目前,美國GDP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已經從2001年的33%下降至2013年的22%;美、歐、英、日四大經濟體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從70%下降至不到50%。如果國際貨幣體系沒有對全球經濟實力變化做出調整,國際貨幣發行國對全球流動性的調整就會更加“力不從心”。未來,如果四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進一步降低,國際貨幣體系也必然需要新的國際貨幣,以避免出現全球流動性短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補充全球貿易投資對流動性的需求,這既是應對全球經濟低增長的需要,也有助於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穩定,從而有利於現有國際貨幣發行國。

  近些年,人民幣國際化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取得積極進展。中國於2009年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此後幾年中,跨境人民幣業務政策框架逐步建立,人民幣跨境使用從貿易結算擴展至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交易。

  文章認為,未來市場需求仍將是人民幣國際化前景的決定因素。從外部看,全球流動性需求、儲備貨幣多元化和財富管理分散化的國際趨勢,將為人民幣市場接受度提高提供有利條件。從內部看,人民幣跨境使用和離岸市場發展是否可持續,取決於宏觀經濟是否穩健以及金融改革開放進展。近一段時期,中國金融改革有序推進,2014年3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浮動幅度由1%擴大到2%,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今年存款保險制度和大額存單相繼推出,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已調高至存款基準利率的1.5倍;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啟動,2015年6月人民銀行開始允許境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及參加行進行銀行間債券回購交易,今年下半年,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和“深港通”也將推出;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去年以來各項金融支持意見、措施和細則逐步落地,分賬核算業務推出並先後啟動自由貿易賬戶的人民幣和外幣功能,積極探索投融資便利化和利率市場化改革,形成多項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相關政策的出台給各類企業和個人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提供了更多機會,給貿易結算、投融資和企業資金管理帶來了切實的便利。

  未來應繼續立足於實體經濟的需求,把握全球流動性短缺背景下的人民幣國際化機遇。一是應繼續有序推進中國金融市場改革,提升金融市場化水平,推動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二是在中國經常項目保持順差的情況下,通過資本項目逆差實現人民幣“走出去”。可以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資基金,加大人民幣對外投資,並通過經常項目回流,實現人民幣的雙向良性循環。三是應進一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提高國內金融市場開放程度,完善人民幣資本項下流出和回流途徑,提高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便利程度,增強人民幣資產的流動性和吸引力。四是繼續完善人民幣跨境清算體系,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