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大首都圈中的北京瘦身術

http://www.CRNTT.com   2015-07-16 07:25:19  


北京的發展方向,必須從系統性角度,結合空間和產業的定位去探索。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北京上周六提出了聚焦通州,建設北京行政副中心的計劃。這是“京津冀”大藍圖中的一環。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家發改委低碳經濟聯盟城鄉一體化專家委副主任宋健坤文章表示,按“京津冀”一體化大藍圖,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北京城市空間發展的主導方向。通過推進京津冀人口、資源、環境與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使整個區域“均質化”。但北京的自身問題不解決,京津冀協同就無從談起。所以,北京的發展方向,必須從系統性角度,結合空間和產業的定位去探索。

  文章分析,眾所周知,北京與周邊地區經濟呈現非均衡發展態勢,環繞北京的河北省相關縣市呈現“價值窪地”狀態。失衡的根本原因,是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割裂了區域空間一體化整體性,扭曲了資源要素間的必然聯繫,分割了資源與空間之間的內在驅動力,拉大了要素移動的空間距離,增加了資源交易成本,造成了空間生存的質量差距。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拋棄傳統思維,重構規劃,重塑產業,確立全新的一體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戰略。這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路徑。

  1+1>2“的跨越式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的”兩軸-兩帶-多中心布局,符合過去北京市空間布局演變趨勢,是以往規劃中的精華。

  “多中心”的提出改變原來單中心發展的狀況,旨在緩解日益凸顯的“大城市病”現象;“兩帶”的提出為中心城市的空間拓展提出了方向。雖然兩軸兩帶的形態和功能基本確定,但隨著北京城市繼續擴張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很多情況發生了變化,客觀上要求未來的布局必須與時俱進。

  一方面,人口規模不斷突破,對資源環境承載、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和穩定均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北京常住人口總數2009年底為1972萬,已突破當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800萬人的目標,2014年底,北京常住人口已達2151萬。儘管已開始實施人口調控,但常住人口數量依然呈不斷上升趨勢,表明北京在產業升級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方面進度緩慢。而簡單粗暴限制落戶並不符“依法治國”的執政理念。

  另一方面,北部和南部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載體不再僅集中於東部發展帶;隨著南北六環路、七北路等重要的東西向交通要道的開通,東西之間的產業聯繫不斷增加,溝通路徑不再僅依托沿長安街的東西軸,南部發展帶和北部發展帶的雛形日益凸顯。從趨勢看,北京城市空間布局的關鍵點在於“新增兩帶”的空間和功能定位上。如何既反映實際情況,又具有一定超前性,同時兼顧京津冀之間的協同發展,需要借助具有指導性的理論模型比如輪輻外溢驅動模型來分析。

  文章稱,輪輻外溢驅動模型的原理和運作機理是:當一國或地區內的整個空間結構中同時存在多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增長區時,選擇培植並發展其中起支配地位的、最具潛力的、呈對應狀態的一對作為增長極,由這對增長極分別承載並驅動各自的發展,通過輻射逐步實現彼此間融合,使這對增長極所覆蓋的全部區域聚合成為一個整體,最終實現空間的均衡發展與經濟層次升級。

  因此,要最大限度發揮“輪輻外溢驅動模型”的作用,需滿足幾方面的條件:一,合理選擇驅動“輪輻”,這是未來實現“自驅動”的關鍵。二,建立增長極的“自驅動”機制,根本動力是產業及產業升級帶來的經濟價值溢出。三,建立增長極的能量向外輻射機制;四,構建增長極的軸帶聯通機制,打通增長極之間的聯繫網絡,通過兩極向所覆蓋的次發達、欠發達等全部區域“輸送”或“吸損”,實現兩大增長極間的資源的有效流動。

  顯然,輪輻外溢驅動要求北京構建對外聯繫軸帶通道。所以,必須明確北京的核心功能和主導地位,同時明確天津的次主導地位與河北的輔助功能定位。北京作為“大輪輻”,是“能量聚集核”,現階段核心功能是在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將能量向區域外輻射外溢,並通過軸帶通道,推動其所輻射的區域間實現聚合。

  文章指出,根據輪輻外溢驅動模型原理,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往北京的規劃只關注自身,能量向外輻射的軸帶通道沒有建立起來,致使區域一體化空間的整體性被割裂。因此,構建“南北兩帶”應成京津冀協同的空間發展方向。其核心思路是:在北京市歷年城市規劃所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尤其在“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總體布局基礎上,綜合考慮京津冀“大首都圈”資源禀賦和發展潛力,構建“兩軸四帶”的輪輻外溢驅動模式和空間發展格局。其中東西延續“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的思路,南北則要有大突破,要構建起兩大功能產業帶,成為“四帶”中最具空間發展潛力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