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劍:台灣變局與藝人“出走潮”值得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5-10-25 00:09:22  


 
  目前,海內外輿論多判斷,蔡英文和民進黨已經鐵了心,不會承認“九二共識”。一旦上台,將無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既有政治基礎,堅持“台獨”分裂基本立場;同時幻想兩岸關係波瀾不驚,國民黨執政時代和平發展的全部成果“照單全收”。這個可能性存在嗎?

  由此聯想到最近發生的李嘉誠“撤資”事件。按照李本人的解釋,其所有商業領域舉動,都是在商言商,經濟規律使然,不存在愛國與否的問題,況且他本人對祖國人民的關心從來沒有停止,有事實為證。筆者也認為,面對商人追逐利潤的動機,成熟的、法治的社會不必過於在意、指責。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法治社會應當讓資本來去自由。那麼,從社會運動規律看,蔡康永和小S被議論中的新想法,是否與李嘉誠的選擇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蔡、徐兩人的選擇,成熟的社會同樣不應尖酸指責,也不必深感興奮。他們二人作為娛樂界人士,對可能出現的後國民黨時代或“民進黨第二政權”時代,提前進行生涯規劃,未雨綢繆做出必要準備,是很自然的現象。

  假如蔡、徐真的“投奔”大陸的話,也是在商言商而已,與是否愛台無關,正如我們不必指責李嘉誠一樣。在台灣島內,據說“更愛台灣”的民進黨高層人士還經常“深入敵後”,到大陸找機會,更何況非政界人士了。面對巨大的文化創作資源、市場空間、預期收益和個人影響潛力,誰能不心動,坐困小島終究不是有志向藝人的主流想法。

   文化,包括綜藝節目的影響力,從來都是以經濟實力為後盾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個地方在經濟實力沒有強大起來的時候,其在文化上能占據領先地位、藝術上能獨占鰲頭。兩岸藝術的影響力此消彼長,就是這個規律使然;將來《康熙來了》真的變相走向大陸,也是規律使然。看今朝,大陸人民一度趨之若鶩的台灣電影消失了,代之以美國大片、大陸原創;電視劇消失了,代之大陸作品逆襲上島、廣受歡迎;綜藝節目式微,代之以大陸高質量產品強力競爭、勢頭高漲。《康熙來了》及其團隊發展軌跡的變遷,反映的是兩岸關係的大趨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