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智庫雜誌:香港與內地需形成命運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15-11-13 00:22:24  


 
  歷史記憶:中國人?香港人?

  談論今日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關係,離不開兩地錯綜複雜的歷史牽連。今日兩地間出現的諸多摩擦,乃至衝突,有不少是歷史的種子結出的苦澀之花。從19世紀40年代英國攫取香港到1997年把香港交還給中國,香港在行政管理上脫離中國長達150多年,這種“脫離”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政治經濟上的,更是社會文化、日常感情上的。香港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下,與中國內地的關係從熟悉到隔膜,從“家鄉”到“他鄉”,基本經歷了“家在內地——家在香港(香港本土意識的萌生與發展)——中國成為疏離的‘他者’——主權回歸,人心難歸”的過程。基於這樣的歷史記憶,香港對20世紀80年代的中英談判,《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基本法》的頒佈,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中國等與香港未來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的看法也與內地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為回歸後兩地關係的發展投下陰影,但由於種種原因,無論是回歸前,還是回歸後數年,雙方都沒有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就兩制對接、兩地關係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1月,英軍強行佔領香港島,1842年8月,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江寧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此後,英國又通過1860年的《北京條約》(《續增條約》)、1898年的《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獲取了九龍半島和新界的大片土地。至此,香港與中國在法律和行政管理上分離,但由於英國人主要是利用香港打開對華貿易,所以並沒有在香港投入太多,且邊境開放,人員自由往來,到香港的人多是出於“搵食”考慮,根基仍在內地。因此,從1841年到清王朝的覆滅,乃至中華民國時代,香港與內地在社會文化上並沒有明顯的分野。殖民者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及對華經濟利益,希望在香港塑造一種華洋共處、互相合作的局面,實際效果也確實如此,如20世紀20年代省港大罷工期間,一些華人精英主動協助英國殖民政府恢復社會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利用中國國內矛盾,繼續霸佔香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的政治意涵陡然突出,它成為世界上主要力量的競逐之地、遠東最大的情報中心。英、美、日、蘇,中國的共產黨和國民黨,都利用這個城市收集情報,謀取政治經濟利益,如美國希望英國保持這塊殖民地,視香港為圍堵亞洲共產主義力量的橋頭堡,英國希望利用香港與新生的共產黨政權“做生意”,中國則對香港採取“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利用香港分化英、美。1949年,港英政府頒佈《1949年移民管制條例》,開始實行邊境管制,限制中國內地人進入香港,並為香港居民發放身份證。這次立法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對抗剛剛成立的紅色中國,但客觀上也為生活在香港的華人建立起一種獨立於中國內地人的身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