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3.0模式時不我待

http://www.CRNTT.com   2016-03-29 07:58:40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互聯網技術正在重塑農業的生產方式與產業形態,一種全新的農業經濟組織模式,即“農業3.0模式”正在形成。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據基礎地位,但中國農業生產效率不高,耕地紅線壓力加大,糧食安全問題日顯突出。尤其在世界主要產糧國進一步強化對糧食出口的政治干預,“糧食武器”已成個別國家牽制中國的新型手段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農業3.0模式提升中國農業的保障力與競爭力,以實現農業在細分領域的趕超,不僅關係民眾的切身利益,更關乎中國未來的整體發展大局。

  上海證券報發表民建中央能源與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宋健坤文章表示,農業3.0模式的內涵是:以農業產品為紐帶,以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手段,融合農業生產、交易、流通、金融等產業要素實施“訂單式”銷售,實現“按需訂制模式”。簡言之,農業3.0模式,是讓產品從生產開始即與需求直接掛鈎,是農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交融的更高級的農業經濟組織模式,這可說是對傳統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性、系統性、顛覆式再造。

  在這裡想提醒的是,農業3.0模式是整體性而非碎片化的互聯網應用。農業3.0模式並非簡單將互聯網技術應用在傳統農業生產的單一環節上,例如實現農產品在互聯網平台上的銷售,而是從生產入手,構建起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農業經濟組織的新模式。所以,這是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應用。還有,農業3.0模式是系統性而非叠加式的互聯網應用。它並非簡單地應用互聯網技術於自身,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改造農業經濟組織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流程的再造。換言之,農業3.0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之間相互促進的1+1>2的系統性成效,所以是“以信息技術支撐起的農業生態體系”。

  文章分析,以信息技術支撐起的農業生態體系的農業3.0模式將引發中國農業各環節的變革。

  先說生產方式。農業3.0模式將促使農業經濟發展所依托的生產要素結構升級,實現其從依托勞動力要素向依托資本與科技要素的轉變。農業1.0模式是以體力勞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個體小農經濟,勞動力是關鍵要素;農業2.0模式是以機械化耕作為主導的規模化經濟,農業機械是關鍵要素;農業3.0模式是以信息化手段實現農業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其中,智能化信息技術是關鍵要素。

  次說交易流通方式。在農業1.0階段,採取分散“購銷式”銷售,其交易特征是終端銷售,產品由生產者先售給終端商後再由終端商售給消費者,由於通過銷售環節將消費者的訴求反饋給生產者的信息是滯後和發散式的,生產者很難科學做出生產決策,所以生產者看重“以往經驗”。到了農業2.0階段,採取網上“中介式”銷售,其交易特征是實現了銷售產品在“空中轉移”,實質上是將終端產品的“照片”通過網絡渠道銷售給消費者,仍未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這種銷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者的盈利空間。而進入農業3.0階段,採取供應鏈“訂單式”銷售,其交易特征是實現了“按需訂制模式”,它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讓產品從生產開始即與需求直接掛鈎,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農業1.0和2.0模式下由於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市場調節失靈的弊端,為構建起生產者對產品質量、對消費者負責的追溯機制奠定了基礎。

  再說融資方式。眾所周知,農業金融服務功能的嚴重滯後,早已成了制約中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一大瓶頸。在農業1.0和2.0階段,由於缺少固定資產抵押物、擔保以及信貸主體資金實力弱等原因,農業發展緩慢。在農業3.0階段,能夠借助互聯網金融手段對農業主體發揮支撐作用。當然,這種支撐作用離不開國家對土地制度的系統性創新,離不開國家對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和重建,離不開未來國家土地銀行的巨大支持。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