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主體意識”權力化過程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17-01-27 00:17:27  


圖2: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2014)
 
  (2)台灣內部省籍情結的原發與流變

  光復初期,台灣同胞對祖國是抱著極大希望,對回歸祖國也是歡欣鼓舞。但來台接收人員的不法行為卻讓台灣百姓倍感失望。這些接收人員中出現了不少害群之馬,他們“只顧著填飽私囊,猛搞他們的接收財,甚至開始魚肉敲詐一般台灣老百姓。這些惡行終至累積成為民怨”“已習慣於守法和循法而辦事的台民,當然看不慣來自於無法無天、又貧困又落後的大陸歹徒之做法”。台灣百姓“對祖國的強烈願望及期許逐漸落空,繼而生起失望、絕望甚至於怨懣,這些累積成堆變為干柴,由緝私煙而惹起的星星之火點燃了幹柴。”⑦“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有其難以避免的必然性,當時積結的民怨遲早爆發,這也是台灣所謂“省籍矛盾”的原始生發點。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後,在台實施戒嚴體制,搞白色恐怖統治,同時實施中國文化的普及教育,一定程度上壓制或消解了台灣人的“台灣意識”。但在李登輝執政期間國民黨逐漸向本土化靠攏,“獨台”傾向明顯。陳水扁在執政期間,把國民黨和泛藍渲染成外省人的代表,把國民黨政權扭曲成外來政權,而把自己塑造成台灣人的代表和台灣政權本土化的象徵。省籍和族群矛盾成為台灣社會分歧的重要根源。

  (3)與大陸敵對結構下的悲情意識與反共意識

  不可否認,“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與兩岸關係的對立有很大的關係。幾乎每次台灣人認同的大幅提升都與當時兩岸出現了嚴重的沖突事件以及台灣當局的煽動性炒作有關。從圖2可以很明顯的看出,1994年千島湖事件後,台灣民眾“台灣人”認同首次超過“中國人”認同,並在1996年急劇上升,升幅達百分之十(96年是24.1%,97年為34.0%)。這表明台灣人的主體意識在這段時間明顯提升,背後的根源就在於兩岸關係的嚴重對立。眾所周知,1995年6月,台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訪美,引起了大陸方面的強烈不滿。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中國大陸進行了兩次大規模導彈實彈發射演習,並推遲第二輪“汪辜會談”,史稱“第四次台海危機”。⑧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均受到巨大沖擊。

  也因此,反共與恐怖氛圍的營造是塑造“台灣主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李扁時期煽動民眾與大陸的對抗意識和反共意識正是基於對共產黨的恐懼感包括國民黨政府早期反共教育也是渲染大陸的動蕩與落後來營造一種對共產黨的恐懼氣氛。“令人恐懼的敵人”認知是區隔台灣主體與大陸主體的關鍵性工具,並有效區分台灣群體與大陸群體。

  [圖2: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2014)]

  數據來源: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