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壯哉,穿越蒼茫古史的絲綢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7-04-26 00:09:45  


 
  隋唐之際,西北商道進一步繁榮。唐代經營西域,規模超過漢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設立州縣;在碎葉、龜茲、疏勒、於闐設立四鎮,絲綢之路更形暢達,中原人西行者愈多。唐代西行最遠者,不是朝廷使節,而是對大食(阿拉伯)作戰被俘的杜環。杜環是史學大家、《通典》作者杜佑的族人。杜環於唐天寶十年隨西安節度使高仙芝與大食戰於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軍敗,被俘往亞俱羅(今伊拉克巴格達南庫法),行跡達波斯、苫國(敘利亞),於寶應元年附商船回廣州,作《經行記》,書佚,杜佑《通典》卷一九三《邊防典》摘引數段,其關於西亞各國社會生活、伊斯蘭教信仰的記述真實可信,如言及大食,“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無問貴賤。一日五時禮天。食肉作齋,以殺生為功德……又有禮堂容數萬人。每七日,王出禮拜,登高坐為眾說法”。文中還錄下唐朝被俘流落大食的金銀匠、畫匠、綾絹織工、造紙匠的姓名,是中國工藝西傳的直接記載,尤其難能可貴。

  艱險而悲壯的絲綢之路上的一支異軍

  宗教作為人們對“終極關懷”不倦追求的產物,往往使信徒產生一種排除萬難的精神力量,勇於孤行獨往、百折不回地求經、傳道,從而成為艱險而悲壯的絲綢之路上的一支異軍。如東晉僧人法顯“慨律藏殘缺”,“至天竺尋求戒律”,其行跡的遙遠連“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略言之,有以下幾類宗教信徒往還於絲路。

  一是外域佛徒沿絲路來華傳教。原籍天竺(印度),生於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的佛教高僧鳩摩羅什,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至長安傳經,與真諦、玄奘並稱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南天竺人菩提達摩從南印度沿海上絲綢之路,航行至廣州,北上洛陽,後住嵩山少林寺,創立禪宗。鳩摩羅什和菩提達摩是外域佛徒沿絲路來華傳法的兩位著名代表。二是中土佛徒西天取經。中國佛教徒不滿足於域外帶來的佛學經典,而親往印度求經的不在少數,卓越者前有東晉法顯,後有唐代玄奘。三是中土佛徒異域傳道。如果說法顯和玄奘的主要功績是“西方求法”,那麼鑒真則是“異域傳道”的卓越典範。這些高僧憑著頑強意志和超常毅力,歷盡艱難險阻,方完成文化傳入或文化傳出的偉業,確乎是人類交流史上的奇葩,令人景仰。

  絲綢之路不僅是歷史的遺跡,它從蒼茫的古史走來,正延展為活生生的現代交通大動脈,聯繫著亞歐大陸東西兩端諸文明。

  (作者馮天瑜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宋朝的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期

  趙匡胤與海上絲綢之路

  呂文利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隨著指南針發明、航海術發展,宋朝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期,海上貿易量居世界前列,是當時最重要的海洋國家之一。要造就這樣一個經濟強國,除了得有馬背上一統天下的魄力,更要具備除舊布新的精神。而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兩種能力最好的詮釋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