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 
與智者對話:紀欣以生命書寫統一運動史

http://www.CRNTT.com   2017-06-21 00:11:41  


2009.10.1在天安門城樓上與台辦主任陳雲林、台灣學者張麟徵合影。(中評社圖片)
 
  在青年時期就開始尋找祖國

  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閱兵,中國大陸首次邀請台灣同胞走上天安門城樓觀禮。時任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的紀欣作為七個代表之一,在天安門城樓觀賞了閱兵慶典。“登上天安門城樓,不僅對台灣統派來說有著歷史性的意義,對我個人也有著特殊意義,因為我正是三十年前第一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六年後,紀欣在2015年9月3日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慶典上,再度登上天安門城樓,對此殊榮,她表示:“作為台灣同胞代表,兩度登上天安門城樓,我至感光榮,但也很慚愧。統一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時光回溯至1979年春天,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中美建交後不久,紀欣從美國輾轉來到北京,和十多位美國、歐洲的台灣留學生一起參訪了北京、杭州、上海、福建等地。當時大陸才剛開始改革開放,居住環境不如美國及台灣,但她卻希望能留在大陸,直到一位大陸朋友告訴她,“統一決之於台灣民心,回到台灣推動統一工作更為重要。”她才打消原意,但也當下立志,“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國家富強、兩岸統一,並要盡一切努力促成兩岸統一”。

  當然,紀欣早在那趟旅行之前,就對祖國大陸懷著嚮往之情。她告訴記者,自小就從父輩口中聽到訴說不完的思鄉、思親之情,加上她又是一個文藝青年,閱讀了大量中國文學,比如魯迅、巴金、老舍等大家的作品。其中,老舍的《駱駝祥子》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她說,“如果沒有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悲慘的命運恐怕很難改變。”她也很喜歡舊俄時期的文學作品,屠格涅夫《羅亭》書中的一句話“俄羅斯可以沒有我,但我不能沒有俄羅斯”,提醒了年輕的她:我的中國在何處?

  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紀欣於1974年赴美留學,專攻韓戰史,後轉讀法律。在美國的十五年間,她結識了一批同樣來自台灣、關心台灣前途的志同道合者,大家一起讀書、看大陸及第三世界電影、討論時局,逐漸對中國近代史及兩岸問題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她最後十年住在洛杉磯,因地利之便,接待了不少抗日前輩、台灣社運工作者及作家,例如周合源、陳映真、王拓、蘇慶黎、陳忠信等人。她也在美麗島事件後多次獨自回台,環島考察各地選情。

  紀欣說,她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反對國民黨,但不能接受任何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或主張台獨。也因此,回台定居後,紀欣基本上未跟曾經住過她家,後來加入綠營的朋友聯絡。但她很高興得知陳映真作了中國統一聯盟的創盟主席,只是當時沒想到多年後她也成為統盟主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