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深度專訪:吳軍捷談香港中史教育不可缺

http://www.CRNTT.com   2018-01-20 00:04:12  


 
  中評社:香港回歸已有20年,但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他們的國家、民族意識依舊薄弱,您覺得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哪些?應怎樣解決?
 
  吳軍捷:我個人認為,有政治原因,有觀念原因,也有教育原因。政治方面,我們看到,香港回歸已經有20年,特區政府在這方面確實做得不好。特區政府公務員沒有進行脫胎換骨的思想觀念改造,其意識形態照舊。我們經常說不忘初心,但誰能回答我,公務員的“初心”是什麼?對青少年的教育,離不開社會政治的大勢,就像我剛才提到的,如果不支持民間行之有效的辦法,社會何來正能量?政府一些高官如果一直明哲保身,不更改舊觀念,那中史教育、國民教育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可能只是做表面文章來應付,完全不會有真正接地氣的有效方式。
 
  其次,也可以說是觀念原因。1949年,香港人口不足100萬,到八十年代有500多萬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從內地來的,大都是不滿內地的狀況才到了香港。到香港之後,他們唯一,並被政府鼓勵的想法就是:賺錢。所以,香港人“以錢為第一”的觀念是非常明顯的,他們把全部的聰明才智都拿去搞商業了,自然對於歷史、國家、民族等方面的重視遠遠不夠。
 
  教育方面,不容忽視的是,香港的歷史教育體系不是從中國出發,而是從所謂“世界史觀”出發。以前講歷史,不是講中國歷史,而是在講世界歷史中的東亞史時,才會講到中國。香港人從小接受的教育,絕不是“立足祖國,胸懷世界”。導致現在香港的年輕人不懂香港的前世今生,看不清楚中國發展的方向,政治上是迷茫的。我記得八十年代的時候,香港的大學做過一個關於身份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是英國人的占百分之三四十,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占百分之五六十,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十。當時我們就覺得這個狀況非常不好,我們希望用20年的時間去改變,可惜至今未變。
 
  現在對香港青少年進行中史教育,阻力很大。必須要用非常柔性的,大家容易接受的題材,以最大公約數的形式將歷史、國家等內容進行傳遞,才能真正有效果、起作用。所以,我認為抗日戰爭教育就有其獨特的意義,因為它本身就是最大公約數,本身就有一個很大的容量,可以用各種很好的活動配合書本教育,使青少年易於接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