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重磅專訪:李義虎談台灣政治新態勢

http://www.CRNTT.com   2020-02-11 00:03:38  


 
  中評社記者:您認為,島內出現政治泛化現象並且有所強化的原因是什麼?

  近年來,政治泛化現象湧動並且有所強化的原因,一是民進黨蔡英文執政業績欠佳,引起並積累了不少不滿情緒;二是多年來形成的藍綠惡鬥、極化怪圈讓社會普遍不滿,特別是藍綠淺色選民、中間選民對現有政黨政治的表現極度厭惡,社會上一直有要突破藍綠政治的廣泛要求;三是一些政治勢力顯示出不受藍綠政治束縛、走其他道路的意圖,並不斷嘗試進行重新的政治集結,如組黨、成立團體、參加或介入選舉等;四是某些政治人物想有所作為,他們打出“超越藍綠”的口號,搭建新的政治舞台企圖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當然,政治泛化現象也有自己嚴重的問題:一是碎片化存在,是一種泛在。由於可以歸攏到政治泛化範疇的成員來源多、背景雜,很像“政治超市”,這使它們很難走在一起,形成一支團結的政治力量,或哪怕組成類似於統一戰線那樣的聯合。因而在組織形態上則呈現出碎片化、無組織化或微組織化的特點。二是訴求複雜多元。泛化力量在信仰基礎、政策共識方面都是各唱各的調,雖然它們在爭取更大政治空間方面有共同利益,但在政治立場、意識形態等方面很難融合,甚至是對立的。在選舉期間,作為政治泛化背景的選民如同中間選民一樣都有很強的游離性。三是政治發展空間仍然有限、有待突破。現有的政治空間仍然對藍綠兩大黨有利,它們更容易掌握政治經濟社會資源,泛化力量依靠自身的實力,很難有更像樣的政治作為。四是缺乏代表性人物。在本次選舉中,儘管有柯文哲、郭台銘、王金平先後有參選大位的動作,但最終泛化勢力無法協調出候選人,即使柯文哲成立了台灣民眾黨、郭台銘組建了“郭家軍”也無濟於事;而這些人算不算是泛化力量的代表,也是個疑問——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

  中評社記者:政治泛化與第三勢力是一對什麼樣的關係?“泛化”的力量進一步擴大後是否有可能轉化為第三勢力?

  李義虎:這次選舉前,大家也在議論島內第三勢力是否存在,郭台銘、柯文哲的某種活躍,台灣民眾黨的成立似乎加深了這種認識。但嚴格說來,如前所說,台灣只有泛藍、泛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泛化力量,沒有真實存在的第三勢力。在台灣,如果你要問誰是第三勢力?是很難回答的。說得白一點,議論這麼多年,但第三勢力是誰始終是個問題,在政治泛化的條件下不好辨認第三勢力,實際上也就是還沒有第三勢力。而經歷這幾年的選舉,“泛”的部分進一步擴大,在人們的理解上它容易與第三勢力或中間勢力混淆,也許在客觀上某些泛化力量確實向中間地帶靠攏了,也有要組建第三勢力的努力,但不可能形成成氣候的、在政治人格上完全獨立的第三勢力,或許泛化力量覆蓋了第三勢力或中間勢力,或許泛化現象的去中心化無需第三勢力的出現。雖然在近年、包括選舉期間出現了號稱代表第三勢力或有被認為是第三勢力背景的政黨,但它基本上是有代表(甚至有政黨),無組織載體也無太大政治空間。在選舉最後關頭,“泛”的部分的選民或者仍然回歸其原有的基本盤,或者轉而支持某些小黨。這既是柯文哲、郭台銘最終放棄選舉大位的基本原因,也是選舉後期無法發生韓宋棄保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

  無疑,在島內政治中,政治極化與政治泛化是並存的兩種現象。綠長藍消、極化與泛化都會帶來板塊移動,因而均需高度重視。特別是,在政治極化盛行的同時也有政治泛化的崛起與擴張,後者已經成為台灣政壇新的現象級存在。正所謂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當政治極化發展到頂點時,便是政治泛化對政治機器的重啟;雖然藍綠勢力組合分化、力量消長仍會不間斷進行,但也已經有了要突破、變動現有政治結構的努力。長期以來,泛藍泛綠淺色選民都有向中間移動或向外移動的現象,他們也希望有更多自己的聲音,希望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希望有自己的某種組織形式。泛化力量的發展前景取決於能否突破兩大黨格局,真正超越藍綠,跳脫兩極對決;也取決於自身的有效整合和能否開拓出更大的政治空間。而無論如何,政治極化與政治泛化的相互拉扯,共同構成了台灣政治發展的動態光譜,這個光譜極為令人暈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