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深度:劉佩瓊談治港需體現變通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21-12-03 00:03:21  


 

  香港大學王於漸教授曾提出,香港分為有屋的人和沒有屋的人兩個階層。的確是這樣,香港需要走“多居屋、少公屋”的路線,公屋只能用來解決短期的問題。比如市民暫時沒有經濟條件購買房屋,就可以先住在公屋里,通過努力工作攢夠錢就去買居屋。我拿自己的經歷舉個例子。我小的時候一間屋住好幾戶人,後來政府翻新市區,我們家就搬入了公屋,雖然居住面積還是很小,但環境好了很多。再後來我讀書工作後攢夠錢就購買了居屋,當時七百多尺的居屋環境非常好,價格也很便宜,一家人足以負擔。我們當年成功置業的這條路為什麼不能繼續下去?這是非常值得參考的經驗。所以,我認為,大量建造居屋的方向是正確的。

  現在特區政府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因為政府的公營機構(房屋署、房屋協會)“養”了很多人,公屋需要通過他們去管理。但是作為一個有能力的政府,應該多下一些功夫,安頓好市民,告訴市民社會必須要變,不能夠用舊思維阻礙社會發展。

  中評社記者:林鄭月娥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中提到北部都會區建設,成為各界關注焦點,而此前港府計劃在深港邊境建造沙嶺殯葬城,您如何看待港府180度的大轉彎?北部都會區建設應如何更好地推動?

  劉佩瓊:早在前幾個月,特區政府還想在邊界地區建造殯葬城,而對面就是深圳熱鬧的市區,這是非常荒謬的行為。現在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建設北部都會區,我對此表示肯定,但這一個概念多久才能實現?很難回答,只能看特區政府接下去將如何具體執行。

  但若要真正建設好北部都會區,一定要通過立法,大幅度改變收地政策,重新進行整體規劃,大力提升各方面的效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