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灣社會群體結構演變與特殊群體

http://www.CRNTT.com   2023-05-07 00:21:25  


 
  註釋:

  〔1〕本人非歷史學者,也沒有專門研究台灣族群問題。衹是在當代台灣研究過程中發現,在台灣特殊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先後有許多不同的族群或群體,值得關注,但少有系統研究分析。本文就將看到與收集的有關資料歸類分析,形成一篇文字紀錄。其中,一些族群的數據,因時間不一與來源不同,存在差異。

  〔2〕李躍乾,《日據時期台灣留日學生與戰後台灣政治》,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29頁。

  〔3〕鄭育禮,“南台灣社會結構”,《台灣周刊》,2018年,第48期。

  〔4〕王駿傑等,“蔡扮演客家妹搶票”,台灣《聯合報》,2019年12月2日。

  〔5〕湯錦台,“面臨無聲消失命運的台灣客家人群”,“兩岸舟同”公眾號,2019年3月13日。

  〔6〕湯錦台,“面臨無聲消失命運的台灣客家人群”,“兩岸舟同”公眾號,2019年3月13日。

  〔7〕尤天鳴,“原住民生育較多,人口政策該調整”,台灣《聯合報》,2018年1月24日。

  〔8〕張語羚,“翻轉農業缺工補工”,台灣《工商時報》,2018年3月1日。

  〔9〕胡佛,“認同危機與二二八——《“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意見書”,《遠望》雜誌(台北),2017年第2期。

  〔10〕褚靜濤,《二二八事件實錄》(上卷),台灣海峽出版社,2007年6月,第194頁。最初來源: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第253頁。

  〔11〕胡佛,“認同危機與二二八——《“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意見書”,《遠望》(台北),2017年第2期。

  〔12〕楊亮功、何漢文,“台灣善後辦法建議案”,台灣《自立早報》,1991年2月28日。

  〔13〕陶萃權,《我在戰場官場商場跟日本人打交道》,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55頁。

  〔14〕何鳳嬌,“戰後海外台灣人的救援行動”,《台灣學通訊》(台北),第102期,2017年11月,第20頁。

  〔15〕鄭麗玲,“戰後海南島台人的返鄉路”,《台灣學通訊》(台北),第16頁。

  〔16〕李躍乾,《日據時期台灣留日學生與戰後台灣政治》,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92頁。

  〔17〕汪毅夫,《台聯工作的學術風2016》,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7年1月初版,第62頁。

  〔18〕陳宛西,“赴日造飛機,戰火下的台灣少年”,台灣《聯合報》,2017年3月26日。

  〔19〕《祖國文摘》(台北),2017年,第2期。

  〔20〕台灣《聯合報》,2017年3月8日。

  〔21〕吳淑君,“時隔73年,灣生重回基港,激動憶往”,台灣《聯合報》,2019年5月24日。

  〔22〕台灣《聯合報》,2017年3月5日。

  〔23〕伍芬婕,“新二代,新人才”,台灣《天下》雜誌,2019年7.17-7.30日,第677期。

  〔24〕伍芬婕,“新二代,新人才”,台灣《天下》雜誌,2019年7.17-7.30日,第677期。

  〔25〕丘采薇、鄭媁,“新住民百萬票,撼動選戰力量”,台灣《聯合報》,2109年10月28日。

  〔26〕《環球時報》,2019年1月21日。

  〔27〕邱琮皓,“外勞人數破70萬大關”,台灣《工商時報》,2018年11月21日。

  〔28〕澎杏珠,“不要叫我瑪利亞,請叫我的名字——重新認識移、新住民系列報導”,台灣《遠見》雜誌,2019年6月,第39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