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月刊:二軌路徑與澳門治理再釋義再賦能

http://www.CRNTT.com   2024-07-30 00:08:30  


 
         註釋:

  〔1〕參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2023年10月。https://www.i mf.org/zh/Publications/WEO/Issues/2023/10/10/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23,引於2023年12月。

  〔2〕de Tocqueville, Alexis,Democracy in America, George Lawrence (tran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66, 50.

  〔3〕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第280-281頁。

  〔4〕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9頁、第99頁。

  〔5〕周大鳴:《澳門模式:多元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澳門:《澳門理工學報》,2020年第2期。

  〔6〕吳志良:《尋找澳門文化意義》,澳門:《澳門日報》,2006年,第103頁。

  〔7〕有關回歸前的澳門治理模式、“縫隙效應”、社團功能 “擬政府化”等內容,可參見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8〕其中1580-1640年期間葡萄牙被西班牙統治,但澳門仍然懸掛葡萄牙旗幟,西班牙沿用的也是葡萄牙的治理架構、任命澳門總督,所以一般仍被籠統認定為葡萄牙殖民管制期。

  〔9〕參見吳志良、湯開建、 金國平:《 澳門編年史第一卷》,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43頁、第 350頁。

  〔10〕尹忠明:《一個海風吹來的城市:早期澳門城市發展史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86-87頁。

  〔11〕George Bryan Souza.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1630-1754 〔M〕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Benjamim Videira Pires. A viagem de comercio Macau-Manila nos seculos XVI a XIX 〔M〕 . Museu Maritimo de Macau, 1994.

  〔12〕參見時任澳門總督的馬沙多所言“澳門作為殖民地,無需因為解決雞毛蒜皮的小事和輕而易舉的措施而要葡國事先同意甚至干預”。 載álvaro de Mello Machado,Coisas de Macau(《澳門事務》),Lisboa,Livraria Ferreira,1913, 56-60.

  〔13〕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一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5頁。

  〔14〕霍志釗:《澳門土生葡人的宗教信仰 從“單一”到“多元混融”的變遷趨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頁。

  〔15〕新華網:《澳門最大“居委會”管什麼?》,2016年1月14日,http://www.xinhua net.com/politics/2016-01/14/c_128625851.htm

  〔16〕參見T.nnies, Ferdinand.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grundbegriffe der reinen Soziologie. Curtius, 1912. 

  〔17〕參見馬克思·韋伯1895年“弗萊堡演講”。其從民族性出發分析德國容克莊園體制。載Weber, Max. Roman Agrarian History in Its Relation to Roman Public & Civil Law. Regina Books, 2008, 172.

  〔18〕參見婁勝華:《消逝與新生:澳門民間結社的變遷及其線索》,載吳志良、金國平、湯開建主編:《澳門史新編》(第三册),澳門基金會,2008年。

  〔19〕資料來源:澳門印務局,https://www.io.gov.mo/cn/entities/assoc,引於2023年12月。

  〔20〕參見Lyman, Stanford M. The race relations cycle of Robert E. Park.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1968, 11.1: 16-22.

  〔21〕參見Fredrik Barth.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and Differ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9.

  〔22〕道家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所謂“正善治”就是政善治。此概念被儒家吸納並發揚光大,在君與民的關係中強調“為政以德”,即為“仁政”。

  〔23〕數據來源:《澳門基金會年度活動報告2022》,2022年12月, https://www.fma c.org.mo/annual/2022/,引於2023年12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