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張銘清:歷史機遇難得 緊緊抓住

http://www.CRNTT.com   2008-12-30 14:01:00  


 
  就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的當天,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了《關於停止對大金門等島嶼炮擊的聲明》。這一聲明,充分表達了祖國大陸對台灣同胞的善意和實現祖國統一的誠意。鄧小平說,《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表明了我們的態度是真誠的,是合情合理的。”

  繼《告台灣同胞書》之後,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進一步闡述了關於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被稱為“葉九條”)。這是中央對台方針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鄧小平在1982年1月11日的一次談話中說:“九條方針是以葉副主席名義提出來的,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鄧小平年譜》第797頁) 這是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實際上,他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的前後多次講話中都表達了這個思想。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進一步闡述了“一國兩制”的構想(被稱為“鄧六條”) 。使“一國兩制”的構想更加完備、充實,更加具體、系統。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成為對台工作的基本方針和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

  喪失機遇 談判舉步維艱

  機遇往往不依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它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資源。它還是一種稍縱即逝、不能儲存的資源。如果不緊緊抓住它,就有可能喪失。有道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遺憾的是,對於《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的這一來之不易的歷史機遇,台灣當局並沒有研究,也很不瞭解大陸方面對台灣問題所採取的合情合理的現實主義態度。

  《告台灣同胞書》、“葉九條”、“鄧六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對台灣當局形成了巨大壓力。儘管迫於形勢和海內外輿論的壓力,他們不得已採取了一些較為現實的做法應付,但是,由於他們的反共、拒和、偏安的立埸並沒有改變,其大陸政策的鬆動和調整極為有限。對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博大胸懷,在已經出現的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機遇面前,他們不但沒有積極回應,反而說《告台灣同胞書》“是一種統戰手法,完全不足信”。“絕不能信,也絕不能上當”。並稱“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是“唯一可行的道路”。甚至提出“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政策”。

  對此,鄧小平說:“國家的統一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願望。這不僅有利於子孫後代,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也是一件大事。我們是從這樣的角度著想和對待這個間題的。說甚麼“統戰手法”,我們不搞。我們講大政方針。沒有這樣的氣度不行。(《鄧小平年譜》第797頁)

  直到1987年7日,蔣經國去世前,台灣當局才開始調整僵化的大陸政策,如開放大陸民眾赴大陸探親;開放與大陸間的信件往來;放寬大陸出版物和錄音像帶進口發行限制等等。雖然這些措施促進了兩岸民間和經貿往來,但由於台灣當局釆取“政經分離”“官民分開”的原則,兩岸政治接觸、統一談判並沒有絲亳松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