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文懷沙事件看國學的知識複興與道德複興

http://www.CRNTT.com   2009-02-28 11:35:19  


 
  需要強調的是,國學知識層面的研究亦有嚴格的學術規範,與西方的學術規範並無本質衝突。所以,國學的知識複興之路,並非在現代的教育體制以及學術體制內沒有空間。而經歷了幾十年的文化斷層,國學知識的普及亦是當今國學複興的基礎性工作,而如何從傳統國學中開出適合當代社會的新國學來,亦是當代國學最為重要的歷史使命。

  然而,如果只有知識的複興,而脫離道德實踐的複興,那麼,國學複興就會成為原始意義上的“口頭禪”。知識能力的提高,並不必然帶來德行。康德所講的實踐理性,對於儒學來說,正是其歷史意義以及當代複興的最大意義所在。比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不但要讓人“知”,而且要體現於人的“行”當中。知行合一雖可以不適用於某些哲學流派,但那些和信仰、道德有關的學派卻必須如此。對於那些弘揚儒學的國學大師們來說,道德要求並不僅僅是社會的強制,而是國學精神的自覺。

  當代國學在知識複興方面,有所進步,但道德複興卻一直是個脆弱的命門。固然,文懷沙大師的道德水準令人存疑,那麼,那些拼命攻擊文懷沙並以複興傳統為己任的國學才俊們,是否也存在著嚴重的道德瑕疵?當今的國學代表人物又有幾個經得住道德的推敲?

  鼓吹國學而不重修身,是當今國學複興新舊領袖們的通病;國學書籍暢銷,蒙童亦滿口仁義道德,而三聚氰胺橫行,俯臥撐不已,躲貓貓不休,則為國學並未實現道德複興之明證。國學的道德複興不是學齋裡的革命,而是一個社會層面的問題。道德水平的高低與知識水平無關,“國學大師”或可私德淪喪,而窮鄉僻壤的山民亦可為道德之模範。當前中國社會的道德廢墟並非證明這個社會可以不需要道德而存在。這恰恰說明,一個道德失範的社會究竟有多麼可怕與可悲。

  中國當代社會當然需要政治與法治的完善與建設,但是亦需要道德重建。國學則可成為道德重建的精神來源之一。這也正是國學複興的現實基礎。然而,如果國學流於知識層面,而不落實為實踐,則這樣的複興不但沒有前途,亦無意義。同樣,對於國學複興的批評者來說,如果只把儒學當作一種關於道德與倫理的學問,也只能推導出傳統國學必死無疑的結論。

  (作者:于德清)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