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禮失求諸野”今解

http://www.CRNTT.com   2009-03-25 08:30:03  


 
  起第一代啟蒙思想家於地下,他們會對當代社會的戲劇性現象目瞪口呆。

  在我們的民眾之間、官民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價值似乎已是奢侈品,甚至已被廢棄,許多東西都以勢利、價格來衡量了——不要只說官員腐敗,官腐民敗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新的社會規則。

  “禮失而求諸野”,這樣一句古老的聖言在今天有著更新鮮的含義。

  跟傳統文明中民間鄉野保存並發展著傳統的禮樂精神不同,今天的“求諸野”更是一種價值指向,是一種文明的反哺。

  今天的“求諸野”並非?濟學意義的財政轉移支付,或單純政治學意義上的藏富於民,而是一種文明品質。從生生之為大德、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到“明德、新民、至善”,再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說明還權於民、啟智於民、藏富於民的社會才是人類社會演進的至上標準。

  今天的“求諸野”更非對自然的予取予奪。不是打著保護環境的名義,將草地鏟去再種上整齊劃一、聽話如茵的小草;不是借口綠化指標,就將世代居住的家園“拆了”,把原地變成所謂的現代公園……

  “禮失而求諸野”,自然還有其他同樣重要的文明意義。

  因為我們失掉的不僅是簡單的生活生存禮儀,在生老病死、吃穿住行、婚喪嫁娶方面,我們完全被流行或凑合主導了。我們也失掉了最為基本的交往溝通規則,至今還未能產生理想的文明關係及其制度。尤其是後者,使得眾多國民生活得飄忽不安,甚至不無憂懼。

  我們的成就和危機同樣引人注目,如何擺脫這種格局,就在於“拿來”文明並跟中國社會博弈出一種自家的禮儀制度——

  “求諸野”並不限於民間,“拿來主義”也是它的固有內容。從商開始,甚至更早,華夏文明就不斷學習、師法先進的有用的文明成就。胡服騎射、魏文帝南遷洛陽、宋儒援佛道入儒,都是“求諸野”的表現。這種拿來主義為孫文、黃興、胡適、魯迅等一代啟蒙大家所明認。孫中山甚至從細節入手,希望“拿來”其他文明的規則制度以改進中國的會議效率。

  他們的做法值得今人深思。在前賢的成就面前,那些全盤否定他人文明的論調同全盤肯定傳統者一樣,不過是在搗糨糊、拆爛污。固然,今天的國際環境不同於以前,發達國家經受著考驗,但我們仍可以關注它們自我療救的文明能力、制度優勢。“禮失求諸野”,它們的經驗乃至教訓對於轉型中的中國仍是有益的參照。 (作者余世存,獨立學者)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