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美國與古巴和解的玄機 | |
http://www.CRNTT.com 2009-05-02 07:29:43 |
克林頓時期,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直言不諱地說,其任內最大的遺憾就是卡斯特羅仍然是古巴領導人,希望在下屆政府期間,卡斯特羅會死去。到了布什任內,古巴更是國務卿賴斯所謂的“暴政前哨”國家。 奧巴馬是以“變革”、“和解”的口號上台的,與布什相比,他給人以更容易傾聽和溝通的印象。在競選階段,奧巴馬甚至表示要“無條件地和伊朗領導人對話”,說明他並無和“獨裁者”打交道的心理和意識形態障礙。上任之後,奧巴馬已經對伊朗伸出了橄欖枝,定下了伊拉克撤軍的時間表,甚至表示願意與朝鮮、伊朗、叙利亞、哈馬斯、塔利班的溫和派等等曾被描繪得異常不堪的對手接觸和對話,而古巴顯然還沒有那麼“邪惡”。而與此同時,因為應對金融危機不力,奧巴馬在國內的支持率開始下跌,他急需一場轟動的外交事件來轉移注意、樹立威信。 而在現實層面,布什政府自“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專注反恐,忽視美拉關係,導致美國在拉美地區影響力下降。奧巴馬正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重建美國在拉美的勢力範圍。 古巴雖然表面上半推半就,但改善同美國的關係的客觀需要卻非常迫切。古巴曾經是美國的五大貿易夥伴之一,經濟發展迅速。古巴革命後,1962年,美國對其實施禁運,古巴的經濟主要依靠前蘇聯每年40億到60億美元的援助。上世紀90年代蘇聯劇變後,援助中斷。古巴經濟由此陷入危機,人民生活從此也一落千丈。 20世紀90年代,古巴就已經開始有限度的改革,但是由於菲德爾.卡斯特羅擔心經濟改革會造成不平等和特權,因此曾經推行的開放政策又逐漸緊縮。古巴現有的經濟情況不容樂觀,其基本生活必需品仍實行憑證定量供應制。雖然價格便宜,但數量太少。目前,古巴人的月平均工資是312比索,約合19.5美元。而自由市場上的1磅豬肉就需35-40比索。與此同時,古巴人還面臨著突出的能源問題,1992年,哈瓦那每天只能供電8小時。從2004年起,電力短缺再度困擾古巴。由於苛刻的政策限制,國家統購價格又低,農民毫無積極性可言,大量土地拋荒。 勞爾.卡斯特羅接班以來,古巴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讓民眾看到了希望,但對平均月收入僅為19美元的古巴人來說,大部分的民生變革舉措卻成為了空中樓閣:在高級酒店住上一晚至少需要100美元;橱窗裡擺放的電動自行車的標價在750美元至2000美元之間;手機售價約為100美元,入網費是120美元,每分鐘通話費高達0.5美元。古巴的改革要達到成效,和美國發展經濟關係是最立竿見影的做法。 人人都知道,國際關係中沒有永久的敵人,一切全看利益的向背。美古和解的開始,是雙方相互需要的機緣巧合。在這一過程中,古巴對美國的需要顯然大於美國對古巴的需要。但美國目前的戰略重心不在拉美,金融危機以及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兩場戰爭已經夠奧巴馬忙活的,因此儘管美國會調整拉美政策,但期望不能太高。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