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近代中國企業家留下的精神財富

http://www.CRNTT.com   2009-05-03 12:16:55  


盧作孚(1893-1952),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民生公司創辦人。
 
            中國現代企業家留下了哪些精神財富?

  上世紀的這些中國企業家、實業家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粗略地歸納一下,主要講以下6個方面。

  1.不恥從商,“實業救國”,做改良社會的理想主義者。

  這里涉及到兩點:一是與傳統的抑商、賤商觀念決裂。選擇從商的“末業”,這在當時是非常不容易的。容閎選擇留學是因為家貧而上了不要錢的教會學校,鄭觀應選擇到洋行學徒,那是童試未中之後。而張謇身為金榜題名的狀元,卻下海經商辦實業,這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破天荒的行徑。第二,與傳統的治國平天下、精忠報國觀念相聯系,張謇等名登仕籍的人(江蘇另一狀元公蘇州陸潤庠也在張謇下海兩年後宣布去創辦紗廠;鹹豐朝老狀元孫家鼐命兩個兒子在上海辦面粉廠)從商,一方面是對朝廷政治腐朽的絕望,另一方面也是鴉片戰爭以來社會風氣的變化,使他們看到了發展工商業於國於民的重要性,他們想走“實業救國”的道路。“狀元公”張謇從事工商根本就不是為了發財,他是要實現“富民強國之本實在於工”的理想。事實上,他也是從居喪守制期間受張之洞委任“總理通海一帶商務”開始做起。

  那些沒有“功名”的實業家,也是一批“亂世中的理想主義者”。榮氏兄弟辦企業是“事業迷”而不是發財迷。榮德生說哥哥榮宗敬是“大迷”,舉債購機器擴辦工廠是常事,他自己是“二迷”。1946年4月,榮德生在上海突然遭綁架,起初綁匪開價贖金百萬美元。他回答“我是一個事業家,不是一個資本家,我所有的錢全在事業上面……諸位這次把我弄來,實在是找錯了人,不信你們去調查。”綁匪調查後,將贖金降了一半。他向綁匪要過紙筆給家人立遺囑,說他兄弟創業艱難,寧可犧牲個人也要保全事業……

  盧作孚基本上沒有資本,因此算不上資本家,他只是股份公司發起人、創辦人、CEO,他家股本占1/2000,股金沒分過一分錢紅利。

  他們中的一些人辦企業,主要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一為國家民族爭利益(他們的民族主義和愛國當然也有兩面性,既是真誠的愛國,也是對抗外國資本競爭的市場營銷手段;流氓大亨杜月笙以及虞洽卿等人亦可作如是觀),二把辦企業當做改造社會的大實驗場。

  張謇在家鄉南通城辦企業,一開始就有推動地方建設和社會改造的志向。他起初名之為“村落主義”;1908年清廷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後,他在南通就名正言順地推行自治,雖然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自治(與閻錫山的地方自治類似,是開明專制的地方建設,與中央大一統的行政管理不同)。張謇在當地辦企業,大量吸收了當地的勞動力;修“模範路”和周邊公路,建公園,搞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同時,辦通州師範、辦南通農校、南通醫專、狼山盲啞學校、圖書館、博物苑、氣象台、更俗劇場和伶工學社,也辦育嬰堂、養老院、殘廢院、濟良所、栖留所、貧民工場等慈善機關(簡要的叙述請參閱傅國湧著《大商人》有關章節)。使南通一時成為全國的“模範縣”,南通模式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給無錫榮氏兄弟、四川盧作孚等人很大的啓發。榮氏兄弟後來在無錫搞“勞工自治區”,并提出以企業為核心輻射建設“大無錫”的藍圖。盧作孚在重慶北碚也做了這樣的社會改造實踐(當代有誰做過?好像只有孫大午想過,試過)。

  雖然這些人改造社會的夢想最終都失敗了,其原因有國際國內條件不成熟,無自治文化傳統,過於烏托邦理想化,擴張衝動太強而力不從心等多種,但他們是一批有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志士仁人則毫無疑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