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建立機制 影響大陸漢字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09-06-12 11:24:24  


漢字是不斷完善的,兩岸中國人應爲此共同努力。
  中評社香港6月12日訊/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廖咸浩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認爲應該“建立機制,影響大陸漢字政策”。文章内容如下:
 
  馬英九關於“識正書簡”的一番話,或因為未被完全引用,而招致了極大的誤解,甚至惹來“向中國交心”的質疑。但其實“識正書簡”本來就是傳統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其意義約指“正式學習的對象是正體字,但在私人書寫時不拘正體或簡體,但為求書寫迅捷時,一般常會局部、甚至大量的使用簡字”。根據台灣政府從來沒有禁止在私領域使用簡字(包括草字、俗字、異體字、簡化字)的事實即可知,台灣基本上是延續了傳統上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也是漢字最合理的使用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認簡字並不困難,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已經一定程度在使用。但大陸人因為在生活中鮮少使用正體字,故需要學習才能認得。由此邏輯可知,馬英九這一個呼籲,應是針對大陸人,而非針對台灣人。至於大陸是否可能改變,則繫乎兩點:一是兩岸文字政策差異並不會大到沒有交集,其二是必須把若干關鍵性的迷思,透過學術研究的方式祛除。 

  相當於台灣“識正書簡”的政策,大陸則是以簡化字為正式學習的對象,而將正體字局限在古典文學與文化的相關領域。由此可知,兩岸在政策上真正的差異在於,對正簡二體的分工關係認知不同,並無正簡勢不兩立的必要。既然在使用簡字書寫上,在兩岸只是程度的差別,那麼,關鍵的差異便是在正式學習的對象上:即台灣學童在校學正體,大陸學童在校學簡體。如何在這個議題上能趨近,才是雙方學術討論的核心。大陸方面所持理由當然是“簡化字”較容易學習的論據,日前廈大教授指稱台灣農民識字率不如大陸農民的荒謬說法,便是未經過任何實證研究、據此所做的想像。而台灣方面堅守正體,歷來都強調與傳統接軌及書法之美,並不敢正面應戰“學習效率”這個議題。 

  實則,簡化字使得常用字中的形聲字從超過八○%的比例下降到了四○%以下,而致學童藉由“形聲”(即“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這個簡單原則學習漢字的可能性,不復存在(此原則雖時有例外,但並不會影響到以此學習的可行性,一如英語發音也時有例外,但並不會影響到英文拼字可賴phonics原則學習的可行性)。於是大陸的學童在漢字的音與形不再有關係之後,儘管筆劃再簡單,每個字的字形都必須死背! 

  大陸知名語言學者王寧日前曾指出,大陸未來不會改以正體字為學習對象,但卻又很關鍵性的指出,會考慮將不合理的簡化字恢復,她所謂的“不合理”的例子就是形聲字被破壞的例子,如“邓”(鄧)、“灯”(燈)。王教授的發言意味著大陸內部已意識到“簡化字”反而可能阻滯學習,而思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所有形聲規則遭破壞的漢字都加以恢復,那麼大陸學童與台灣學童所學習的漢字,差距便會大幅縮小,兩岸的文字政策與日常應用也會大幅趨近。 

  因此,為讓馬英九的呼籲能對大陸產生實質的影響,政府應該主動盡速建立機制,以利兩岸定期進行語文相關學術研討,從學術開始慢慢建立共識,馴至大陸內部對漢字政策進行調整。其實,此類機制在世界各地不乏先例,如馬來西亞與印尼、法國與魁北克(加拿大的一省)。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政府大可就此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