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東亞共同體動議中 大國博弈

http://www.CRNTT.com   2009-10-19 00:35:49  


 
  而這次,面對東亞共同體則不同了。這廂,日本剛剛提出,連東亞國家都還在琢磨味道;那廂,美國就急不可待地要求置身其中了。金融危機折磨下的美國,已經不敢再擺幾年前的架子,連應有的從容、鎮定都沒有了。實際上,此前美國已於今年7月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為其置身東亞峰會掃清了障礙。勢易時移,沒有了往日的相對實力,外交姿態也就沒今非昔比了。

  再說日本,同樣給人十年河東轉河西的感覺。當年召開東亞峰會時,日本謀劃最多的就是拉幾個域外的“民主國家”抗衡中國。於是,東亞峰會擴展為13+3(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模式。至於美國,日本更是極力游說東盟對其發出邀請,讓其以觀察國身份與會。只是由於美國不屑於這個身份才未果。僅僅過了四年,日本對於美國參與東亞事務的態度就變了。雖然鳩山當選後也曾表示,東亞共同體不排除美國,但考慮到其“疏美親亞”政策,特別是岡田克也探風氣球般的表態,日本對美國捲入亞洲事務的心態顯然很複雜。事實上,“不排除”與“歡迎”,當然不是內涵一樣的概念。而在半月前的首次美日峰會中,鳩山對奧巴馬也只字未提東亞共同體。這一切,都被細心的美國媒體注意到了。美國人不能不起疑心。美國人的疑慮,當然也是有根據的。坎貝爾的表態,實際上就是敲打一下日本。

  日本的態度何以如此轉變呢?這裡面固然有鳩山個人執政理念的因素,但主要還是應置於整個世界向東轉的大背景下看待。既然美國在外交、安全、經濟上已就把重心轉向亞洲,那日本這個跟班兄弟又何必硬撐著走老路呢?特別是,多年來日本在美國後面當跟班,安全上固然多了個盾牌,但代價也不小:政治上,日本對美國只能唯唯諾諾,不敢說“不”;經濟上,當年被逼著簽了個“廣場協議”,結果招致長達十年(實際還不止)的經濟衰退期。如今,鳩山內閣想擺脫美國束縛,與美國“平等相處”,其實也是朝野多年的呼聲了。鳩山只是借政權更迭之機,將此主張適時提出來而已。在此情況下,日本在其倡導的東亞共同體中,不想再身處美國的陰影之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心思歸心思,做事歸做事。鳩山內閣很清楚,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得罪美國,東亞共同體如遭美國反對,也不可能成事。所以,為打消美國顧慮,10月15日鳩山派出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長齋木昭隆前往華盛頓,就東亞共同體構想及有關“疏美”言論作出解釋。這一次,日本在對美外交中經常遇到的窘境再次顯現:前面剛表過態,後面又要消除“誤會”,其深層背景是,既想擺脫美國束縛,又不敢得罪美國;既想成正常國家,又要仰仗美國的安全盾牌。如此兩難,造成了日本處理日美關係時必然瞻前顧後,兩顧依違,有時甚至是首鼠兩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