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法國總統的親華與反華

http://www.CRNTT.com   2010-04-29 10:39:26  


“中法文化年”成為2004年中法兩國外交和文化界的重頭戲,圖為北京正陽門在開幕當天特設的燈光夜景
  中評社北京4月29日訊/那個“反華政客”薩科齊突然對中國盛贊有佳,並希望中法兩國“向前看”、讓“一切誤解都成為過去”。這位總統曾被認為是“歷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中最反華的一個”。而他的前任,從戴高樂到希拉克,都被親切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中國人多愁善感,善於給外國人戴上各種“帽子”。但接下來的專題通過回顧二戰後的法中關係,將告訴大家一個事實:無論是老朋友,還是反華敵人,都是一種暫時性稱呼。
 
  ●戴高樂:不親共,但認識到中國的價值

  ○親中反美 
 
  1964年,戴高樂讓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他還曾表示要訪問中國,並公開對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表示支持和尊重,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稱為“中國人民老朋友”的法國總統。不僅如此,戴高樂在任職期間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迫使美國從法國撤出基地,獨立發展核力量,奠定了延續幾十年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礎。 
 
  ○對共產主義無好感 
 
  然而戴高樂並不是一位熱愛東方文化的人,對共產主義也素無好感,他在二戰前對1936年共產黨“聯合陣線”政府態度冷淡,二戰期間在“自由法國”運動中排斥共產黨人,並在諾曼底登陸後讓法軍加速前進,以免使人數高達50萬的共產黨地下軍獲得太多民眾支持。1968年5月,打著“毛主義”旗號的“五月風暴”在法國各地風起雲湧,戴高樂政府的態度是強硬壓制,拒絕妥協,並未因對方是“紅色中國的信徒”就另眼相看。

  ●親中既能體現外交獨立,又能討好選民 
 
  由於二戰的沉淪,戰後的法國在西歐一直抬不起頭,國內黨派紛爭,政局混亂,非洲殖民帝國的瓦解,尤其是對阿爾及利亞統治權的喪失,又極大損害了法蘭西的民族自尊心和戴高樂的個人威信。在這種情況下,高舉法蘭西民族主義的旗幟、重塑獨立自主大國形象,成為戴高樂眼中提振法蘭西民族凝聚力的捷徑,擺脫美國和北約的窠臼,亦成為實現獨立自主目標的必然選擇。 
 
  在印度支那、在非洲殖民地,戴高樂早已和紅色中國打了許多交道,在他看來,和同樣被孤立、游離於東方陣營之外,需要朋友的中國結交,是既務實又穩妥的策略。相較於他擁抱蘇聯可能引起的軒然大波而言,和中國結好既有助於塑造法國獨特的外交形象,又不會引發過多爭議。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60年代,紅色中國在法國形象非常正面,以薩特為代表的一大批法國主流知識分子公開宣稱信奉毛澤東思想,電影界、文化界和工人階層中都有大批新中國的支持者,“和中國握手”不但能得到廣泛民意支持,還有助於分化強大的法國左翼勢力——由於中蘇論戰,法國左翼內部已出現明顯裂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