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應腳踏實地完成製造業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0-06-04 08:04:18  


中國經濟的增長,仍將依賴製造業和出口,這幾乎是一種宿命。
  中評社北京6月4日訊/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我們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擺脫路徑依賴,自然是好的,但是,超越發展階段,拔苗助長,則必然欲速則不達。中國創造需要真正的技術創新,更需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但這將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如果現在我們就放棄具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那是很不理智的。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央財經大學政府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福重文章如是說。

  文章表示,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令人扼腕,也再次引發了中國製造盡快向中國創造轉變的討論。據說富士康雖貴為五百強,其代工的品牌聲名赫赫,但是富士康所得微不足道。以IPOD為例,富士康僅僅獲得相當於其外殼的價值。富士康是整個中國製造業的縮影,我們的製造業處於產業鏈的最低端,也因此,不得不壓低工人的工資,這是打工者壓力來源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從製造大國走向創造大國,占領產業鏈的高端,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並可改善工人待遇,避免富士康的悲劇。

  金融危機的影響實在太大,中國在提倡擴大內需,而美國也正在試圖變革。比如美國人的儲蓄有所增加,為避免失業率急劇上升,越來越重視製造業的飯碗,於是,在美國出現了多年不見的貿易保護苗頭,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空前增多。

  應該看到,中國和美國都因為金融危機面臨暫時性的困難,走點回頭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類幾百年努力和實踐結果的自由貿易,已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選擇,這個方向是不會逆轉的。核心的一點就是,基於比較優勢的自由貿易,仍然是世界的主流。

  文章分析,美國人不可能大面積恢復已經放棄多年的製造業,因為在技術擴散和普及的情況下,一切高技術產業,其實同時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只有那些勞動力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才有“資格”專注製造業,而美國的人力資本成本過高,製造業是其軟肋,即使配合某些貿易保護政策,也難以與中國匹敵。所以,美國人聲稱的振興製造業,不過是一種權宜之計。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