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兩岸統合實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http://www.CRNTT.com   2010-06-06 00:23:39  


 
  歐洲學者用“自我拯救論”來描繪歐洲國家參與歐洲共同體的“自我需要”。從歐洲統合的進程來看,“自我需要”的確有它道理。西德決定加入,是為了取得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的機會,經由統合來獲得自己的“主權”;法國決定主導統合,是希望能經由歐洲共同體讓它再度成為世界的強權,與在農業政策上得到滿足;英國決定加入是為了挽救其逐漸落後歐洲大陸的經濟發展;丹麥、愛爾蘭的加入也是不得不為之;希臘等南歐國家也是經濟的誘因下決定加入。冷戰後中東歐前共黨國家的紛紛加入,也是希望經由歐洲共同體得到安全與經濟發展的保證。另外一群等在外面加入的國家,如烏克蘭等,也是基於同樣的安全與經濟理由,希望參與歐洲聯盟。

  兩岸關係自然不是外國關係,兩岸統合是在整個中國的框架內開始進行,而不像歐洲統合是立基於以每個成員“主權”獨立為前提。不過,做為一個憲政秩序主體,歐洲統合成員的“自我拯救論”應用在兩岸時,同樣可以得到:推動兩岸共同體、共同市場,其實也是台灣的一項自我拯救、或自我需要工程,台北的主體性並不會因為參與兩岸統合機制而受損,反而是更鞏固與擴大。對於北京來說,共同體機制的統合一旦啟動,兩岸的和與合就是一條不會逆轉的道路,它是和平統一的先前階段。

  從這些角度來看,兩岸未來要追求的不僅是類似ECFA的自由貿易協定,而是具有統合機制的互動。從認同的角度來看,ECFA無法發揮兩岸共同認同的功能,它與FTA,WTO一樣,其目的只是在於貿易的便捷化與關稅的減免化,屬於物質性的經貿交流,不會涉及政治性的認同,相關經濟體之間仍是各自為政,沒有共建、共治的情形,因此不會產生統合的認同現象,這也是我們如果站在兩岸和平發展的高度來看兩岸經貿關係時,經貿共同體或共同市場是遠遠優於自由貿易協定的。

  我們主張在各個領域,包括食品安全、農業、南海、甚而文化、教育等領域都可以推動共同體與共同政策。透過共同體,兩岸可以強化制度認同,透過共同參與、相互學習、共同治理,以為最終的統一創造條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