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反商風暴掀起 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 | |
http://www.CRNTT.com 2010-08-19 11:13:07 |
從台塑六輕火災、友達中科環評停工、甚至富士康自殺事件與連帶的學者連署,眾多台灣起家的企業,在最近一年來像是傳染病一樣,開始面對更多來自民間、環境、甚至是學界的群起對抗。對於這種對抗關係,有媒體稱為“反商仇富”的現象。然而換個角度來說,從近一年來台灣連串對企業的反彈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其問題隱晦但關鍵的根結。 傳統上,經濟發展確實為有效提升人民普遍生活水準的重要途徑。在現代以私經濟為主軸的資本主義模式下,政府由於本身欠缺商業經營專業能力與風險承擔的意願,只能大量依賴並鼓勵私有資本投資引導經濟發展;一方面希冀獲取更多的稅收,另方面進而將民間巨型企業的投資轉換為就業增加,甚至轉為政治資本,而形成政經共謀合作的模式。 此一模式,本質上並沒有對錯的問題,妥善操作的話,確實是可能造成企業、員工、政府、人民多贏的結果。相反的,假如操作不當,則可能會變成四者皆輸的局面。但細究近來這幾起嚴重衝突的根源,我們可以逐漸清楚地發現,其實問題是否發生、或發生後能否被妥善處理的根源,在於中間一個主要參與者的判斷是否發生錯誤。而這個關鍵,其實不是企業,而是政府。 台灣政府,在仔細觀察之後,其實可以發現心態上一直依循著冷戰戒嚴時代的觀念,對於經濟發展有著一種難言的沉迷。過去經濟發展的成功與戰爭經驗對貧窮的恐懼,造就了台灣幾個世代的領導者對於經濟發展有著一種近乎迷信的執著。這樣的觀念加上近十五年來大陸經濟的崛起與扁政府時期的保守所造成的經濟退縮等因素,綜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政府帶頭“拚經濟”、“向前衝”的大氛圍。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