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傅國湧:重建批評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0-09-10 09:00:16  


 
  重建批評之道

  魯迅曾說自己不喜歡做皇帝,原因之一,做了皇帝,只能聽見一片“Yes”聲,再也聽不見有人說“No”了,很沒意思(大意如此)。

  “讓人說話,天塌不下來”,就是要允許批評,包括自下而上的批評在內。這一點,就連實際上容不得批評的斯大林也明白,他曾說過,對自下而上的批評,只要有5%的正確性,就應當歡迎;如果要求批評者100%正確,那就沒有自下而上的批評了!

  任何對於批評的壓制,無論來自哪一種力量,都是無法接受的。最近在一位老先生的文章中看到,1953年,一位曾為共產革命出生入死的老幹部,因為壓制一位專科學生的批評,被中共中央發現,給了他留黨察看和撤銷部長職務的處分,並立即通報全國,宣布“壓制批評的人是黨的死敵”。

  一個處處壓制批評,乃至完全不允許批評的社會是不正常的,也是可怕、可悲和可憐的,那裡最終將剩下一種聲音,到處是對強者、對權勢的讚美、膜拜和諂媚,100%的同意,沒有不同的意見,排除了任何批評的可能性。這樣的社會不再有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也將失去生機和進步的動力。

  批評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裡,批評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無批評,即無文明。一個有利於批評的環境,或者說一個健康的批評空間,首先有賴於制度的建設,不僅以法律來確立包括公民、媒體在內的批評權利,而且保障這個權利不打折扣地在現實中實施,使自下而上的批評也能暢通無阻。在這樣的環境中,社會才有可能逐漸培育起一種良性的批評風氣,人們在行使批評權利的時候,都能做到不偏,不濫,堅持一種負責任的心態。批評是權利,也是責任。這是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恪守的。

  上個世紀前半葉,張季鸞們建立的批評之道,不僅為新聞從業者,也為所有公民提供了出色的榜樣,可惜這個傳統曾經斷裂,在相當漫長的歲月裡,我們熟悉的要麼是“批評與自我批評”,要麼是“文革”式的大批判,那都不是真正的批評,無助於一個批評空間的建立。重建陽光下的批評之道,就是回歸張季鸞的傳統,回到他一生致力的那種批評語言,而不是雜文式的嘲諷,“以鋒利之筆寫忠厚之文;以鈍拙之筆寫尖銳之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