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張亞中:德統一經驗反思 一中同表

http://www.CRNTT.com   2010-10-10 00:32:19  


 
  “一德各表”的《基礎條約》的功過:不能確定

  德國統一已經20年了,在22年前,幾乎還沒人會預測德國會統一。布朗德到底是德國統一的推手,或是有可能成為德國永久分裂的“罪人”,在當時沒人能夠說得準。事後來看,《基礎條約》對於要統一的西德而言是個險棋,從好的方面來說,布朗德政府在《基礎條約》中,突破了東西德廿餘年的隔離,使得雙方人民有開始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此有助於東德人民瞭解西方的社會,累積的社會力量,終於衝破圍牆,推動了德國的統一。看來他的“接近促成改變”政策發揮了功效。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看,由於《基礎條約》的簽署,東德獲得西德的國家承認,使其國際地位日益鞏固,此似又與西德的統一目標有所背離。從歷年的民意調查顯示,自布朗德政執政推動其“一德兩國”政策後,多數的西德人民覺得德國的分裂似已成定局。《基礎條約》簽署後的1973年,認為德國會統一的人民只有9個百分點,認為德國不會統一的則高達81%,到了1987年,只有3%認為德國會統一,認為不會統一的高達97%。

  本文篇幅有限,不再談1990年整個東歐驟變時,西德內部的因應遠遠趕不上環境的變遷,東西德是在東西馬克兌換的誘因、對民主與經濟追求的狂熱下完成了統一。(這個討論可能再需要一篇文章)。現在我們做一個假設,例如當時的東德政府能夠暫時穩住局面,或者做一些局部的妥協,讓東德政府能夠延續,那麼最後的結果可能是甚麼?如果東德與其它中東歐國家一起在2004年加入了歐盟,德國統一還有機會嗎?當然歷史不會假設,但是如果把德國統一做為兩岸經驗時,就必須認真推演這個問題。在德國統一20年,也是兩岸關係正在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有必要從德國問題找尋若干啟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